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观察家 > 正文

棉花让印度闹了个大花脸

日期:2012-05-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全球化大格局下,政府“拍脑袋决策”要不得。

 

  朝令夕改是决策大忌,类似事例却总不绝如缕。今年3月5日,在印度国内纺织产业陈情下,印度政府果断下令,禁止棉花出口。但岂料禁令实施还未满两月,印度国内外的连绵压力迫使政府又不得不全面解禁。印度的教训,其实也在提醒其他国家,在全球化大格局下,政府“拍脑袋决策”要不得。
  印度是全国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对于出口禁令,印度政府刚开始还是颇有底气的,自认为此举符合印度国家利益:因为过去半年棉花出口剧增,已导致印国内棉花供应紧张,国内纺织企业叫苦不迭,进而影响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的举动,主要针对的是同为棉纺织大国的中国。相关数据显示,印度棉花出口中,70%流向中国,其余则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泰国等。2011年下半年以及2012年初,印度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棉花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中国利用印度棉花成为国际纺织行业的霸主,印度企业反而“深受其害”,这自然让印度政府颇为不爽。
  算起来,这已是印度两年内第二次出台棉花出口禁令。但第一次可以,未必第二次就可行。禁令出台后,国际棉价应声大涨,国内外抨击也接踵而至。
  印度棉花交易商很生气。禁令一出,他们的很多贸易无法执行,甚至可能因此陷入违约赔偿的沼泽。印度种植户更是强烈反对,在国际棉价大涨之时,印度国内棉价却跌跌不休,印度棉农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印度棉业协会主席迪伦·舍特就批评说,印度政府这个决策“非常糟糕,它会损害印度在国际市场的声誉,而我们会长期遭受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地棉花价格将下降,这对农民也不利”。印度内阁也出现分歧,印度农业部长沙拉德·帕瓦尔警告,出口禁令损害印度棉农利益,价格下行将使棉农缩小种植面积,最终印度纺织企业也不可能得益。
  印度政府干预市场的突然举动,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中国棉花协会在致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阿南德·夏尔马的一封信中就警告,印度政府此举将“严重损害印度作为一个认真的贸易国家的声誉”,其结果是商户将“寻找更可靠的贸易伙伴”。由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国际棉花协会合作委员会,也批评印度政府这一保护主义之举。
  国际市场更因此风云激荡。2010年的印度出口禁令导致国际棉价一度超过每磅1美元,到2011年3月,棉价更翻番达到每磅近2.3美元。但暴涨之后则是暴跌,2011年7月已跌至每磅不到1.5美元,此后一直在每磅1美元左右徘徊。
  可以说,在过去两年,国际棉价走势如同一个陡起的山峰,涨也猛烈,跌也迅即。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剧烈的价格波动,导致不少棉农和纺织厂违约,一些最有经验的市场老手也开始失手——香港来宝集团(Noble Group)和嘉能可(Glencore)在内的大型棉花交易商均遭受损失。由此,许多交易商将棉花称之为“寡妇制造者”。而之前,在国际市场上,“寡妇制造者”是天然气的代名词。
  柔软棉花成了市场杀手,足可见国际交易商的怨气。而国内的强烈反弹,以及可能的国际贸易诉讼,也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审慎应对。3月5日出口禁令遭遇外界批评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紧急要求多位内阁阁员重新评估禁令;在禁令实施一个星期后,印度政府被迫做出调整,允许禁令发布前获得出口许可的棉花继续出口。
  印度在棉花出口禁令上闹了个大花脸,自然教训深刻。棉花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不同于一般资源类商品,不存在环境保护等问题。政府在欠缺成熟的考虑前提下,贸然干预市场,看似在保护本国利益,实则损害国内产业的利益,更损害国家的声誉和形象。这种“排脑袋决策”,拍得印度棉农骂声不绝,拍得市场恨意难消,也拍得政府颜面大失,实在是得不偿失。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