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观察家 > 正文

魔杖在哪里?

日期:2012-09-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经济运行有其客观规律,战胜危机、回归常态,更多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

 

  在西方神话中,“魔杖(magic wand)”具有力挽狂澜的神奇。因此,在经济危机中,总是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民众期待“魔杖”的出现,就此走出危机阴霾;二是决策者的忧虑,生怕期望太高之后的失落会葬送他们的政治生命,因此百般撇清,他们手里没有“魔杖”。
  比如,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人们把目光转向欧洲领头羊德国。但不管希腊、西班牙怎样苦苦哀求,法国、西班牙怎样威逼利诱,德国总理默克尔始终不为所动。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说,自去年底开始,法国即强烈敦促德国出资救助欧洲,但默克尔的答复是,“目前没有魔杖”,解决危机需要时间,需要彻底改革。
  德国没有“魔杖”,许多人期望欧洲央行挺身而出——作为应对危机的终极之道,欧洲央行扮演“最终贷款人”,开动印钞机,将债务货币化。但对于这一建议,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去年底上任时就强调,“这不仅不合法,而且也是犯错误,因为这将降低欧洲央行的信用”。
  当时,法新社的一篇报道标题是“欧洲在分裂还是重生的边缘,欧洲央行手里没有魔杖”。言外之意,欧洲央行在提醒外界,不要把所有指望都放在它身上,它承担不起它不该承担的责任。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冈萨雷斯说得更明白:“欧洲央行并非最终贷款人,它没有魔杖。”
  欧洲“魔杖”不在手,美国有没有?
  随着欧债危机盖顶袭来,美国也不轻松。去年标普公司史无前例地剥夺了美国的AAA评级,美债风险不断显现。对于外界要求美联储担负更大责任的主张,美联储成员、旧金山联储行行长威廉姆斯就警告,必须极力避免美国出现主权债务违约,但“美联储手里也没有魔杖”。
  白宫方面,奥巴马虽表现得信心满满,但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毕竟,气可鼓不可泄,总统缺乏信心,民众更无所适从。但许多美国人也都知道,在仅次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这次“大衰退”后,要想经济迅速复苏,失业率迅速下降,更多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马库斯就说,在目前的经济困境中,“即使他(奥巴马)能挥动魔杖”,效果也不会马上显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经济有规律,危机有惯性。短期的举措或许有助于刺激经济,但不大能改变这种趋势,应对失策的话,甚至可能为新危机埋下伏笔。以失业为例,按照一般规律,只有当商家意识到,整个经济趋势已经步入复苏,方可能增加雇员,从而有效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失业率降低,要落后于经济复苏,这是客观规律,人为扭转的干预,往往可能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
  这一点,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认识得很深刻。2008年夏天,金融危机山雨欲来,油价则迭创新高。我记得,当时有一周,《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中心位置刊登了四幅照片,分别是皱眉的布什、银行外挤兑的美国储户、焦虑的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和一脸苦相的时任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
  他们各有各的难题,布什关心的是油价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回落;美国储户担心自己在银行里的钱是否安全;保尔森发愁的是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面临的困境;瓦格纳则为在破产边缘的通用汽车苦恼不已。
  各方都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金融海啸随后袭来,大量美国银行关门倒闭,“两房”被国有化,通用汽车一度破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MBA总统布什说了:“总统手里也没有魔杖。”
  经济运行有其客观规律,战胜危机、回归常态,更多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魔杖”,总是将事情寄托于“魔杖”,往往拖累的是必要的改革,等来的是更大的危机。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