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合众国”将浴火而生?
130多年前,面对斗争频仍的欧洲,法国大文豪雨果大声疾呼:“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雨果憧憬的“欧洲合众国”之梦,在过去百年中趔趄前行、却依然遥远。但欧债危机的久拖不决,却迫使欧洲人不得不对这一设想展开新的思考。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不久前表示,欧洲要克服目前的经济危机和发挥影响力,就必须建立一个“联邦政府”,而这也是欧盟委员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欧债危机正成为欧洲凝聚共识的一次契机。一年前在布鲁塞尔的一次研讨会上,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西班牙前首相冈萨雷斯、时任欧洲央行行长的特里谢在内的诸多政要都表示,当前欧洲领导人必须“抛开民族自豪感”,接受新的“欧元债券”,并建立一个大一统的联邦政府。
他们的反思,就在于看到了欧洲孱弱的根源。欧盟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各个政府各自为政、捂紧钱包,希腊人骂德国是吝啬的法西斯,德国指责希腊人既懒散又不履行承诺;欧洲央行更缺乏美联储独立行事的权威和权力。危机在扯皮中愈演愈烈,并威胁到统一货币欧元的信誉。
但欧洲又很难成为另一个美国,这就在于数百年来欧洲已习惯了国家林立的格局,成立统一的“欧洲合众国”,就必然要求各国让渡主权。
让一些欧洲小国尤其不舒服的是,如果“欧洲合众国”成立,决策者必然来自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大国,虽然选未来总统时,仍可能是一人一票,但小国寡民的现实,注定了这些小国不大可能在重大决策上发挥关键性作用,他们的声音、权益,都可能被忽视。
民众难以割舍“民族自豪感”,政客更想保住他们的宝座。至少,在现在欧盟决策层,哪怕只有几百万的人口,小国国家元首仍可以和德法领导人平起平坐。一旦由欧盟进化成“欧洲合众国”,总统只有一个,政府部长也有限,政客的失落将显而易见。
在欧洲诸国中,德国其实是“欧洲合众国”最重要的推手,但因其尴尬的历史问题,在过去50年的欧洲决策上,德国总习惯性地躲在法国身后,更多时候宁可扮演“冤大头”,而不愿抛头露面。在2007年欧盟庆祝50周年(即欧盟前身欧洲经济体共同体成立)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公开反对“欧洲合众国”的梦想。她说,再过50年,欧盟也不可能成为合众国,因为欧洲必须保持民族国家的多元性。
而领会到欧洲小国的复杂情感,法国也一直对“欧洲合众国”概念保持距离。2002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就公开表示,他不会同意把欧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我不赞成效仿‘欧洲合众国’的模式来设立欧洲各机构”。
但势易时移,欧债危机却让欧洲国家充分认识到,只整合经济、不整合政治的结果,就难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欧洲,更难以有效应对危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有“末日博士”之誉的鲁比尼的说法,欧洲现在要么走向“政治统一”,要么最终结果就是“瓦解、分裂”。
颇值得玩味的是,德国的立场也在悄然变化——不再甘于扮演“冤大头”角色,在救助希腊等问题上态度超级强硬。尽管对这种强硬有诸多解释,但其中不能排除的一个理由,即德国希望借助这次危机,迫使其他国家“自觉”地让渡主权。危险愈烈,机会愈大,尽管这如同火中取栗,但未尝不会由此迎来柳暗花明。
可以说,欧债危机充分展现了欧洲的孱弱、分裂和自私,并有可能使欧洲陷入长久的困顿、争吵,乃至分裂,但更可能成为欧洲洗心革面、走向一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