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观察家 > 正文

不抱怨的强国梦

日期:2013-05-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张国庆


  最近,有一部中文名叫《中国合伙人》、英文名叫“美国梦在中国”的片子很火,这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梦”的热议。在谈到物质基础、机会平等之余,“美国梦”中不抱怨的因素似乎也很值得人们深思。贯穿美国历史进程,促进美国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信仰支撑,或者说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应该说还是“美国梦”,其核心是自立、独立和机会均等,而自立和独立对美国人的民族性格的形成非常关键。
  早在1835年托克维尔对美国的考察期间,他就发现,大多数美国人极少将失败归咎于社会或上帝。一个多世纪后,詹姆斯·摩根问一群美国人:有两个人,拥有同样的技术和训练,一个成功,一个不成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有1%的被访者归结为上帝的意志或命运。而在美国社会学家艾历克斯·英格尔斯对六个发展中国家提出类似问题时,回答运气或命运的平均占到30%,柬埔寨则高达53%。 这也是“美国梦”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因:它不提倡抱怨社会,而提倡发掘潜能、实现自我。
  从国民性上来说,美国人十分相信天道酬勤,相信个人努力决定着人生成败,而较少将失败和厄运归结为命运或外力使然。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成功学在美国的流行,而多数成功学都在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与其抱怨社会和现状,不如发掘潜能,去努力改变命运。
  对美国人来说,成功之路很清楚,就是:坚持,努力,坚持努力。这一点,非常符合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卡莱尔的倡议:“若你不是可怜的懦夫或白痴,你就该停止对缺衣少食的抱怨;你该质问自己,我为衣食做了些什么。”
  可以说,没有美国梦,就没有一百年前进步时代的强国之路以及二战后的超级大国地位,因为较少抱怨,因为相信未来,所以人们有着更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改变现状。一百年前,美国也面临着与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困难:腐败横行、贫富差距加剧、食品不安全、环境破坏严重,但当时的进步主义运动者却不畏惧重重的社会问题,受强烈民族主义感情的推动,对美国的未来充满乐观情绪。民族主义和改革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是因为这两者都植根于对美国强大潜能的理想主义式的解读。他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逐步的改善,终将达成目标。
  这种对未来的信念,也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相映成辉。社会学家指出,“个体可能因为强烈的需要而聚在一起,但是如果对同伴的动机和可靠性缺乏基本信任,这些人既不可能高效地合作,也不可能长时间聚在一起。”
  在很多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随处可见,这也导致合作难以持续,民族也缺乏凝聚力,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信任感也随着移民问题和经济问题日趋严重而降低。相比之下,美国人要更容易相信别人,调查显示,只有7%的意大利人和19%的德国人同意“大部分人可以信任”,美国人则高达55%。 从某种意义上说,强化强国梦的民族意识,也有着增强社会信任感的潜在功效。如同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只有相信能到达遥远的彼岸,才有可能彼此信任和互助,否则猜疑、内耗就很难避免了。
  这种不抱怨的人生态度和社会氛围,也与美国的教育有关。教育对塑造美国的国民性,升华其民族精神,有着重大意义。社会学家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1890年的美国 ,从教育上看,这个时期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个人能力感、对新事物的开放度、自立精神和摆脱权威束缚的独立意识,以及不抱怨、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而有些国家的教育还没有进化到这个阶段。国民素质相差一百多年,根源其实还是在教育上。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