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观察家 > 正文

中国的互联网缺什么

日期:2014-07-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句话,中国的互联网,作为一种商务、一种消费,可谓独步于世。但是,作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则和网络时代之前相去不远。这样的网络繁荣,究竟能走多远?

 

 
薛 涌
 
  随着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举世瞩目。亚马逊可谓美国电子商务的大哥大。但是,跟阿里巴巴一比,简直就给比没了。乃至有人说,中国才是互联网的前途所在。对此,我充满疑虑。
  不错,要说购物,中国早晚将是世界第一。但是,互联网并非仅仅是购物。比如最近崛起的“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上公开课程),中国比起美国来,几乎落后了一个时代。“慕课”的崛起,一度有被过分炒作之嫌,似乎“慕课”会取代整个高等教育。如今这种炒作已经过去,但没有人怀疑“慕课”所代表的巨大教育革命。特别是哈佛-MIT在尚未从大衰退中恢复底气之时,就联手进入这个领域,创立了edX的“慕课”平台,使“慕课”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哈佛创建HarvardX,已经有两年的历史,有两个制作室,三十多个雇员,外加许多临时雇员,俨然有一个小系的规模。不仅哈佛的明星教授亲授“慕课”课程,课程的制作也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的“慕课”,技术相当简单,就是教授大课的录像,最多配有若干图片和地图。哈佛则开始将“慕课”好莱坞化,采取各种影像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并有“导演”帮助教授提高对着镜头的“演技”。一般一个课程的制作,要耗资7.5万到15万美元不等。
  再看看“慕课”的受众。2012-2013年,有84.2万学生在哈佛-MIT的edX课程中注册,72%来自海外。其中领先的是印度,占了学生总数的13%;接下来是英国、巴西、加拿大、西班牙。中国和巴西、西班牙都是非英语国家,人口是巴西的6倍多,是西班牙的将近30倍,人均GDP比印度高出1倍多,但居然榜上无名。再看注册学生完成课程的比例,西班牙达14%,希腊、捷克、匈牙利、波兰也有较高的比例。中国仍然排不进。
  如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自己的“慕课”体系比较强大,倒也不值得担忧。可惜的是,中国的“慕课”,几乎还在零起点上徘徊。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实力,也不具备和哈佛、MIT竞争的能力。像哈佛-MIT所提供的“计算机科学入门”这种免费课程,不被中国学子利用,却被大量印度学生利用,日后和人家在高科技上竞争岂不会处于下风?
  网络媒体是互联网的另一大领域。从表面上看,中国在这方面相当热闹。但是,如此壮大的规模、如此强劲的模仿力,却忽视了一些非常初级的技术。对照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媒体就会发现:美国网络媒体上的文章,关键词背后往往有链接,一点击就进入相关的文章、甚至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有时在网上看一篇报道,就涉及的关键词点击几次,看着看着就进入“做学问”的状态、开始读有关的论文。中国互联网上,则基本都是“白文”:一篇文章后面虽然附上几个相关的链接,偶尔有几个关键词的链接,但基本上没有文内交叉索引的功能。我自己应约在中国网站上写的文章,或者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被放在网上后,都是这么处理,看不出互联网的优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首先是读者的阅读水平不高,没有太多刨根问底、把事情搞得水落石出的劲头。第二,美式网络文字的关键词链接格式,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编辑。他们要知道每个话题相关的文献,几乎具备了导师给学生指定参考文献的水平。不用说,这是很大的一笔人力投入。只有在读者提出高要求的情况下,网络媒体才会在这方面投入。中国的读者缺乏这样的需求,谁会烧钱提供这种没有什么人用的服务?第三,所有这些,都要靠文化的整体实力支撑。英文的索引链接有意思,因为相关的研究细致丰富。中文如果没有这么多高质量的文献,做出链接,也链接不到哪里去。
  一句话,中国的互联网,作为一种商务、一种消费,可谓独步于世。但是,作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则和网络时代之前相去不远。这样的网络繁荣,究竟能走多远?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