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观察家 > 正文

着急抢跑,提前衰老

日期:2014-11-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现在大家争先恐后地留学,自然也要一步不落后地毕业。可惜,许多人忘了:毕业早,就可能“老”得早,在就业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薛 涌
 
 
  用风投的概念劝说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不要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跟风出国,是因为留学不仅仅是进门,还有出门的问题,即怎么毕业。现在大家争先恐后地留学,自然也要一步不落后地毕业。可惜,许多人忘了:毕业早,就可能“老”得早,在就业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老”并非指生理年龄。美国有反对年龄歧视的法律,雇主无权问你年龄。但是,如果你拿到了博士,当年没有找到工作,以后就过一年“老”一年,越“老”越难找工作。雇主们大都喜欢要新出炉的。
  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技能的看法。技能不仅仅是学校里教的东西,而且要在工作经验中积累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学校里的东西随时可能过时。如果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履历和经验上就出现了“断档”,可能意味着你错过了本领域内一些最新的技术发展。雇主怀疑你是否还拿得起来、跟得上趟儿。“断档”时间越长,自然就越“老”。一般来说,你学历越高,雇主在这方面越在乎。当然,初生牛犊的那种勇气、精力,也是很为雇主看好的。这些都给新毕业生相当的求职优势。
  中美教育体制和哲学不同,在人生和事业规划上,大家的想法经常相反。比如,美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占得“起跑线”的优势,往往想方设法推迟孩子的入学时间。年龄大一岁会成熟不少,表现会好得多。这样一生都受益无穷。中国家长则是把“起跑线”变成“抢跑线”,甚至不惜挖空心思让孩子提前入学。
  这种“抢跑”现象,也反映在留美的问题上。从中国的教育体制到美国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跳跃,连使用的语言都变了。这个过程如同脱胎换骨,一个十七八岁、一直忙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适应?
  所以,在我看来,即使是那些已经被很好的美国大学录取、英语达到了相当高水平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应该推迟入学,在没有任何考试和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埋头一年为读美国的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准备,比如强化阅读,熟悉基本的社科概念,学习写读书报告等等。入学后,如果成绩不理想,而且没有马上翻身的希望,那就应该果断休学,有针对性地补习一年后卷土重来,千万不要把一串C留在成绩单上。要知道,美国衡量大学的毕业率,一般都是用六年内的毕业率,很少有用四年来衡量的。这也说明,读大学期间休学一两年是家常便饭。
但是,当你毕业时,你就是一个终端产品。雇主相当于消费者。人家挑选产品时,看的是质量,比如你的成绩单和推荐信,顺便也会查一下“出厂日期”。你在2015年卖2010年出厂的车,不打折扣怕是很难卖得动。毕业几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境况不会比这个好。
  总之,把留学作为风投,在时间上就必须“前松后紧”。所谓“前松”,是给自己留出宽松的时间,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准备更充分一些。最可怕的是时下在学生和家长中特别流行的想法:“一出去就自然适应了”。坦率地说,我们夫妻当年在高考中分别名列北京和浙江省前十名左右,后来读了北大和复旦,以时下的标准也算是“学霸”了吧。回顾一下我们的留学经历,总是感叹要事先要再多两年的准备会好得多。而我们还是为此专心准备了几年的。如果你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天才,最好别做“一出去就自然适应了”的梦。
  所以,我坚决主张为留学至少“复读”一两年。只是跟高考复读不同,留学复读往往是在没有考试压力下专心准备学业,保证自己迈进大学的门槛时基本已经具备了全优生的素质。这样,才可能有资本“后紧”,即本科毕业后以骄人的成绩要么立即升学、要么立即工作,一步也不耽误。那时你家长在你身上的“风投”已经弹尽粮绝,但你已经有能力给他们和自己优厚的回报。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