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你的身份只有一个!
阅读提示:在经历了占中、反占中以及香港社会的撕裂和弥合后的第一个暑假,香港踏入后占中、后政改时代,特区政府声言,当下政府工作重点是关注经济民生和青年工作,从中央到特区政府到建制社团,开展青年工作的筹划时有所闻。
江 迅
传媒人、好友屈颖妍欧游半个月回到香港,她和家人跑了几个国家,最大感悟是中国真的变成大国了。她说,从前外游最多见的文字,除了当地文字和英文外,就是日文,今天日文都换成中文了。
屈颖妍说:“你一副脸孔,根本不容你逃出‘中国人’三个字的手指缝,无论你如何本土,怎样爱港排中,一再向别人表白自己是香港人,人家一律将你归入中国类。或许你以说普通话为耻,以被称为中国人为辱,但一离开自己的土地,你的身份就只得一个,就是避无可避的‘中国人’。”
屈颖妍的情绪发泄,正是针对香港那帮热衷“本土”、“港独”的年轻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怒斥的那批“被宠坏的小混蛋”的大学生。如今,年轻人不关心国家,或许是一种世界潮流,但不关心不等于可以不认同自己的国家。在香港,回归后,一些香港青年心态浮躁,焦虑盲目,捂着眼睛,塞着耳朵,怨天怨地,一些在“五星旗”下出生的青年,对中华观念薄弱,更对国家有抵触情绪,片面强调“两制”,忽视“一国”,把“高度自治”视为“完全自治”,更有一些激进年轻人追崇本土势力、港独分子,挑起两地摩擦,鼓吹“城邦自决”、“香港独立”,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最新一次调查港人身份及国家认同,结果表明,近四成80后自认“香港人”,8.9%香港人自认“中国人”,是历年调查新低;香港人对国旗、国歌的抗拒比例也创新高,分别是13.7%,13.9%。在过去的日子,看到香港一些年轻人国家观念薄弱,更有人挥舞龙狮旗、呐喊要港独,中央和特区政府深感不满,香港青年工作出了问题。日前,特区政府一日内撤换两名局长,其中一位正是主理青年政策的民政事务局长曾德成,他究竟为什么被撤换,可谓公说婆说都说不清,但他对青年工作不够积极进取,确是谁都不否定的,当然,青年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政事务局所能解决的,青年政策势成中央在港的“长期战场”。
在经历了占中、反占中以及香港社会的撕裂和弥合后的第一个暑假,香港踏入后占中、后政改时代,特区政府声言,当下政府工作重点是关注经济民生和青年工作,从中央到特区政府到建制社团,开展青年工作的筹划时有所闻。
国家旅游局披露,2015年上半年,已组织7000名港澳青少年赴内地游学,行程多以“两岸三地学生互相交流,提升历史知识以及国情认知”为主旋律。
不过,这一系列活动,却被香港某些势力视为“洗脑教育”,反国教科的民间团体也加码抵制“洗脑渗透”。学民思潮、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等团体8月举行数场座谈会,剖析当下教育状况,包括青年军渗入课外活动、法团校董会等学校管治问题,同时公布一份联署,呼吁市民提防渗透在“暗角”,罗列上半年渗透到校园的“洗脑教育”,包括年初成立的青少年军、教育局4月出版的《基本法》教材……
面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香港年轻人却对北上发展却步。香港智经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64.7%受访香港青年不愿去内地就业,愿去的仅33.2%。不过,毗邻香港的深圳前海最近越来越亮眼,这片土地开始引发香港年轻人关注,这片土地是年轻人的创业宝地、圆梦乐园。在刚结束的“2015深圳国际创客周”分站中,唯一以深港元素为核心的创客盛会——深港(国际)青年创客营暨前海“梦想+”联盟启动仪式上,来自香港的31个创客团队拿到了象征入驻青年梦工场的“大钥匙”,开始办理进驻手续,领取真正可打开创业梦想之门的梦工场门卡。
筑梦港青,港青逐梦。身为中国人的港青,加油!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