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患了诺奖焦虑症
阅读提示:韩国人在反思,为什么政府该花的钱没少花,可是现实仍然这样残酷,始终出不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和原创技术,乃至诺奖总不眷顾韩国科学家。
詹小洪
韩国高丽民族是个争强好胜的民族,事事不甘人后。可不是,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韩国早已经从发展中国家毕业。如今经济总量居世界十三四位,涌现出了一批像三星、现代、LG这样世界级的明星企业;历届奥运会上金牌没少拿;韩流文化更是在各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翻开当地的报纸,不难看到宣称韩国正在成为一个“发达”、“先进”、“比肩欧美日强国”的国家的报道。
然而,有一件令韩国人极为尴尬的事,韩国尚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除了在2000年,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先生与朝鲜金正日委员长成功地进行了南北民族和解的会谈,大大缓和了南北韩关系,因而荣获了该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外,迄今韩国人与被称为诺奖之魁的文学奖、经济学奖以及自然科学奖项无缘。
可环顾四邻,日本先后已有21人获诺奖,印度有人获诺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巴基斯坦科学家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中国的莫言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韩国依然是零。因此早日获得诺贝尔奖就成了韩国国民共同的心结。每年10月各项诺奖发布的日子,韩国可以说是万众翘首以待。
在今年10月诺奖发布季, 韩国的诺贝尔奖的梦想再次打了水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日本又有两名科学家获得诺奖了。邻国的成就对韩国震动特别大,韩国网络上出现了将韩日和韩中获奖人数进行比较的“0:21”和“0:2”等说法。韩国人正以羡慕的眼光,眼巴巴地望着中国、日本科学家攀登上世界科学最高峰。
韩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政府对科研投入力度相当大。据韩媒披露,韩国对研发投入近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居世界首位,投入的绝对值也居第七位。这么大的投入,加上举国对诺奖的重视,在韩国人看来,韩国人中出个把诺奖得主似乎无可争议。
韩国甚至想过一些不太切实的途径问鼎诺奖:如为了认识诺奖委员会委员,集体访问瑞典“攻关”;“实行举国体制”,像奥运会国家队加强训练一样,设立特殊机构,以诺奖为目标进行研究。如2008年,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就提出一份长达189页的《诺贝尔科学奖分析及接近战略研究》报告,阐述了“培养韩国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战略”。
韩国媒体将上述焦灼的心情以及为获奖采取的举措称为“诺贝尔奖焦虑症”。
韩国人在反思,为什么政府该花的钱没少花,可是现实仍然这样残酷,始终出不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和原创技术,乃至诺奖总不眷顾韩国科学家。韩国舆论界认为主要原因有:
政府对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韩国政府对科研投入的资金确实很多,但是研发投资的三分之二被用于应用技术的开发。韩国社会过度看重短期成果,研究人员急功近利,为了保证获得研究经费,都致力于研究可以短期内出成绩的课题。
韩国人重模仿轻创新。韩国社会蔓延一种“模仿”习性,在韩国模仿发达国家的创意或者商品的方式一直都很行得通,这成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路上的绊脚石。模仿风在像三星电子、现代汽车、POSCO等韩国内业界首屈一指的企业中也不例外,就有很多因为致力于模仿而大获成功的产品。
痛定思痛,韩国政府再次振作起来要向诺奖发起新的进攻。10月22日,在青瓦台,召开了“第27届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朴槿惠总统在会上表示,“应积极培养有望向诺贝尔奖发起挑战的世界顶级研究者,以优势领域为中心,加强确保世界级水平优势的战略性支援”。
会上,韩国政府作出了启动“Next-decade-100”项目的决定。即韩国推进支援1000名年轻研究人员的国家级项目,项目名称为“Next-decade-100”。该项目计划每年挑选100名30岁左右的研究者,给予5年内的研究经费支持。这一项目将在今后10年内持续每年选拔100名研究人员。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