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第一大报?
阅读提示:同样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相比中国同行,对于《纽时》为代表的美国大报来说,主要的问题不是在于做不做得到,而是在于能不能做。稍有不慎,就会砸了自己花了100多年创办下来的以严肃和深度为标榜的金字招牌。
假装在纽约
12月中旬,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收购《南华早报》。很多人、尤其是香港本地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对阿里未来会不会干涉《南华》的编辑自主权表示了关切。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又没有多大必要。因为在香港极度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南华》早就不是一块净土,这几年它作为一份百年英文大报的信誉曾经多次遭受过质疑。
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看点有两个。第一,《南华》多年来一直在大陆市场门口尴尬地徘徊,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这次它是不是能够借助阿里巴巴雄厚的资本力量,一举进军大陆市场?第二,和许多传统媒体一样,《南华》在如今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新时代里步履维艰,阿里巴巴是不是能够给《南华》注入中国本土互联网的基因,帮助后者完成转型?
很多分析文章都提到了美国的一个相似案例,那就是2013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著名大报《华盛顿邮报》。相比之下,阿里收购《南华》的价格是2.66亿美元,多少有些溢价。
被收购两年来,《华邮》在进行着缓慢但是卓有成效的变身。就在不久前,该报宣布10月份的网站独立访问量达到6690万,距离新媒体骄子BuzzFeed每月8000多万的数字也不算太远,表现十分惊艳。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评比中,《华邮》也不断获得“年度最富革新精神媒体”之类的奖项。
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比《纽时》该月的访问量(6580万)多出了整整110万,这也是他们历史上首次超越纽约的对手。长久以来,《纽时》以其严肃、深度的报道风格,一直被默认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新闻媒体的最高行业标准。如今《华邮》突然跑过来抢风头,自然会引起很多非议。前两天《纽时》的一名记者就在自己的推特上发了一篇分析文章的截屏,里面引用的段落不无讽刺地这样写道:“但是,《华盛顿邮报》网站上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不是关于叙利亚战争、也不是关于总统大选,而是一篇指导现代女性如何用委婉的方式说名人名言而不必显得太贱的社会化评论。”
上文提到的这篇阅读量最高的文章篇幅非常短,是一篇典型的“新媒体网站”文章。前不久演员詹妮弗·劳伦斯抱怨自己仅仅因为正常地阐述主张而让男性工作人员感到不快,她感叹美国社会对女性还是存在着歧视,造成女性无法自由发声。文章从这一点出发,以戏谑的方式把历史上的名人名言改写得极端谦卑而委婉,调侃说女性要这样说话才不会被当成贱人。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与其说这是一篇严肃的文章,不如说是一篇“段子集”。如今如日中天的BuzzFeed和Business Insider这类网站,正是依靠这样轻快简单的段子式内容而吸引了巨大的流量。过去的《华盛顿邮报》不太可能登这样的文章,即使是现在这样的文章通常也只出现在他们的网站上。这样的策略是成功的,上面提到的网站访问量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也正是因为刊登了这样的文章,才让其他仍然坚持“要用像鞋匠做鞋一样的传统工匠精神做新闻”的同行们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流量成功颇有微词。
《华盛顿邮报》自身倒是对刊登这类文章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他们的辩解是,至少《华邮》仍然会一直坚持同时刊登那些严肃、深度、长篇的新闻报道。平心而论,即使是《纽约时报》,其实也在做着和《华盛顿邮报》类似的尝试,想方设法地增加篇幅短小、内容轻快、容易引起病毒传播的文章。只是相对于《华邮》,《纽时》更加谨慎,步子迈得更小而已。
所以你看,同样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相比中国同行,对于《纽时》为代表的美国大报来说,主要的问题不是在于做不做得到,而是在于能不能做——以《纽时》的实力,推出一个类似BuzzFeed的网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们不能随便这么做,稍有不慎,就会砸了自己花了100多年创办下来的以严肃和深度为标榜的金字招牌。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