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故事的需求永远不变
阅读提示:《制造杀人犯》《纽约灾星》和“Serial”这三部作品同样都是对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案件进行再调查和报道,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甚至被认为将引领一波“真实犯罪纪录片”的流行风潮,开创美国电视史的一个新时代。
假装在纽约
长篇调查报道是美国新闻界的光荣传统,在近年来传统媒体式微、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的大环境下,这个传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影响,很多报纸杂志都削减了在深度调查报道上的投入。然而,最近一部长篇犯罪纪录片的横空出世,却让那些仍然坚持深度调查报道的传统媒体人找到了一丝聊以慰藉的信心。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制造杀人犯》,拍摄者是两名此前没有纪录片执导经验、半路出家的女性。2005年,她们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篇报道,讲威斯康星州一名叫艾弗瑞的底层白人含冤入狱18年后被DNA证据洗脱罪名,但是出狱还不到两年又因为犯了谋杀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两人敏感地意识到这起案件背后有许多值得深挖的细节和值得讲述的故事,于是就萌生了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
12月18日,历经十年才拍摄完成的《制造杀人犯》在专门制作和播出网剧的互联网平台Netflix推出后就迅速地爆红。片中曝光的警方在案件调查和审讯过程中的种种疑点和不规范之处,让公众开始质疑美国司法体系的公正。要求查明真相的呼声高涨,有人甚至跑到白宫的网站上发起请愿,要求奥巴马特赦艾弗瑞,这个请愿在短时间内就征集到了十几万人的签名呼应。
《制造杀人犯》的拍摄过程是典型的不计成本的精耕细作。在十年的时间里,两名女导演在威斯康星租房子住了下来,除了偶尔打零工维持生计,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调查和拍摄。她们最后拍摄到的素材长达700小时,也因此片子从原计划的三集一再扩展,最后剪出了十集。
很多人在谈到《制造杀人犯》的成功时,都会提到此前另外两部类似的作品。其中一部是HBO在去年上半年播出的六集纪录片《纽约灾星》,片中的主角是71岁的纽约亿万富翁罗伯特·杜斯特,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被质疑与前妻失踪、密友被杀、邻居肢解等多起离奇案件有关,但却从未被指控。在片子即将播出最后一集之前,片中的男主角杜斯特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洛杉矶警方逮捕,给这部纪录片制造了一个更加悬疑和戏剧化的结尾。
另一部作品是NPR电台在2014年推出的播客“Serial”,讲的是十多年前发生在巴尔的摩的一桩谋杀案,案件主角是一名17岁的穆斯林少年,被控谋杀自己的亚裔女友而被判处无期徒刑。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对案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让这桩陈年旧案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节目每周一期,播出五集后在iTunes上的下载量达到500万次,成为有史以来最热门的播客。
《制造杀人犯》《纽约灾星》和“Serial”这三部作品同样都是对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案件进行再调查和报道,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甚至被认为将引领一波“真实犯罪纪录片”的流行风潮,开创美国电视史的一个新时代。
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系教授詹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三部作品恰好填补了传统报纸杂志在削减深度调查报道后留下的真空——尽管时代在变,但受众对调查性新闻作品的需求却一直都在,而且可能变得更强烈。
巧合的是,进入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焦点》,同样是一个关于调查新闻的故事。电影讲的是《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团队当年经过不屈不挠的调查,最终让一桩被雪藏的天主教牧师亵童丑闻大白天下的故事,他们写出的报道后来也获得了普利策奖。詹金斯教授认为,这样一部作品能够被提名奥斯卡,反映了人们对那个调查类报道风行、调查记者无所不能的时代的一种怀旧情绪。
是的,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们对好故事的需求永远都在,虽然讲述故事的平台也许会从报纸杂志转变成纪录片、播客或者别的新媒介,但是能够讲出真实生活中发生过的好故事的记者永远都能成功。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