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最恐慌阶段应已过去
阅读提示:随着油价的回升,石油进口的黄金机遇已逐步丧失。
刘 洪
如果有一种商品,能够准确反映世界经济的走势,那似乎非石油莫属了。随着世界经济的低迷,国际油价一度崩盘式下跌,今年1月甚至跌至每桶26美元的12年来新低。但出人意料的是,目前油价已回升至40美元上方,短短两个月内,涨幅超过了50%。种种迹象表明,油价最恐慌时候应已过去,对进口国而言,石油进口黄金时期也即将结束了。
油价的暴跌,更让人看到市场经济的残酷:两年前还是100多美元的天价石油,让出口国财大气粗,消费国叫苦不迭,但一年后则不到30美元的地板价,则让出口国苦不堪言,消费国心中窃喜。这种残酷的背后,则是供求关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需求疲软,供应则很充足——页岩油是一个新增的生力军,伊朗回归国际社会更加大了供给——油价自然坚挺不起来。
当然,其中也不乏阴谋。比如,正是对页岩油(气)这种“游戏改变者”的恐惧,沙特迟迟不愿意削减产量,甚至还加大了供给,试图将高成本的页岩油挤出市场;因为乌克兰的危机,西方更希望通过低油价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沙特和伊朗的历史恩怨,使沙特很不愿意削减产量提高油价,从而帮助伊朗获得更大收益。
但当“油老虎”变成“油耗子”,甚至油价跌到很多国家开采成本之下,则未尝没有恐慌的因素,而在恐慌情绪推动下,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形成了超级熊市。这种状况,与过去几年大宗商品超级牛市形成鲜明对比,但其中的原理则是互通的,对冲基金的上下其手,更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导致大涨之后是大跌。
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自然不会有只跌不涨的石油。油价开始反弹,也不外乎几个因素:第一,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达成了冻结产量增长协议,各方接下来还可能会继续商量压缩产量,尽管仍会争吵连连;第二,受低油价冲击,各大油企都开始削减工人、压缩产量;第三,中国经济未必如想象的那么差,IMF日前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事实上,即使在油价最恐慌的时候,中国进口石油并未减少,反而增加,将油价暴跌归结于“中国需求减少”,其实是片面的。
或许,正可以这样说,油价最恐慌的时候,其实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时期。毕竟,油价的暴跌,带来的是通胀的下行,这使得中国在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时,获得了极大的回旋空间。同样进口这么多的石油,付出的是比以往更低的价格、更少的成本,也是对国家财力的一种节省。尽管对中国司机而言,他们并未享受到本应更便宜的汽油价格。
但必须看到,随着油价的回升,石油进口的黄金机遇已逐步丧失。尽管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杰弗里·柯里认为,油价目前的回升将最终被证明不过是“自我拆台”——因为这给那些资金短缺、苟延残喘的生产商抛了根救生索。用他的话说,由于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且随着油价走低,美国石油产量也开始下滑;但如果油价出现回升,相关企业将倾向于维持产量,这反而抑制油价反弹的程度。柯里一直看空国际油价,曾预测油价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
但据《金融时报》日前报道,在瑞士洛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全球六大石油交易机构——Vitol、Trafigura、Mercuria、Gunvor、Glencore和Castleton的掌门人几乎一致表示,油价已不太可能重新跌回1月每桶30美元以下的低点。如果OPEC再达成一项冻结产量的协议,更将助推油价进一步上行。俄罗斯石油首席执行官伊戈尔·谢欣就认为,如果要避免未来石油供应短缺,油价需要至少达到每桶50美元。
这对石油出口国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一些出口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经济已处于危机中,即使像沙特这样的富国,财政收入锐减,经济出现麻烦,社会不满正在抬头。随着油价的回升,这些状况有望得到缓解。对石油消费国而言,也宜未雨绸缪,做好万全的准备。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