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好制度力量和国民交流
阅读提示:在国民国家结构中,国家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如何通过制度力量、国民交流,降低矛盾冲突带来的互信倒退、关系停滞,则是该地区有关国家政治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刘 迪
今年春天以来,东亚国际政治出现重大变化。长期以来,有的国家对朝鲜半岛僵局失去信心,但今年春天以来东亚的高层外交互动,让世界重拾信心。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再次认识到中国在朝鲜半岛事务中不可替代的积极、决定性作用。东北亚和平进程尚在进行中,但人们已经认定,在半岛问题上,地缘政治、大国责任以及国际政治中的大胆创新这三者,中国都不缺乏。
另一方面,今年5月,相隔三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三国领导人在东京发表“联合宣言”,向世界宣示三国维护自由贸易秩序,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坚定意志。三国表示,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及“区域经济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尽管这两大目标尚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在全球化遭到挫折的时代,上述表示令人鼓舞。最近,东亚大国关系也日益向好。对于历史问题,此前日本NHK先后2次播放了反思731细菌战的纪录片,最近该电视台又播放了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此外,日本媒体上有关当代中国正面报道增多,这对促进日本民众对华了解,促进中日国民相互理解,意义重大。
东亚地区走向缓和,这种趋势是否会因某些突发事件中断?中日、韩日乃至中韩关系是否还会出现反复?从整体看,东亚国际政治结构并未改变,我们无法确定该地区国际形势一直向好。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除国际政治结构外,还要注意观察该地区国际政治氛围,以及该地区民众对地区交流的向往,以及构建美好生活的意志。
该地区国际政治还存在许多微妙乃至无法确定的因素。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双方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这个节点。今年5月李克强与安倍举行会谈,双方达成多项谅解与共识,例如安倍晋三承诺,“日方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规定,仅同台湾保持民间往来”。这是安倍执政后首次在公开场合做出上述保证,令人瞩目。对安倍的这个保证,媒体理解为中国外交的成果,但另一方面,这个表述,人们也知道,这里没有发展,仅是一次重新确认。
在上述情势下,政治外交要切忌“简单化”“固定化”思维。外交行动,要在混沌、甚至逆流中看清积极因素,辨明前进方向,并给予推动。
东亚政治充满“复杂”与“不确定”。我们要充分理解,来自域外大国“外压”对该地区政治、经济的决定作用。同时,该地区各国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潜流或势力。另外,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调整的时期。在处理东亚国际政治问题上,中国最能掌控的因素,还是国内政治稳定及实施稳健的外交政策。
今天的东亚国际政治、外交,其基本价值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日本不会放弃“均势外交”努力;朝鲜半岛政治,在今后可预见的时期内,也难以摆脱域外国家影响。但是,中国的发展以及积极的外交努力,有可能改变该地区的国际政治面貌。
什么是好的国际政治模式?可以说,能给地区带来稳定的模式,就是好模式。反思以往东亚国际,存在两种挫折模式:一种是“互疑-失控”,第二种模式是“压力-管控”。但是,今天以及未来的东亚国际政治,需要我们探讨、构建新的互动模式。今后,我们要尽量运用“制度力量”“国民交流”这两种方式,将双边关系纳入上述两种方式之中,避免双边关系动荡。
所谓“制度力量”,就是利用FTA、RCEP这种多边关系,防止双方关系恶化。“国民交流”则是利用东亚域内人的交流、教育交流、文化交流,避免、管控政治冲突造成的交流中断。
在国民国家结构中,国家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如何通过制度力量、国民交流,降低矛盾冲突带来的互信倒退,关系停滞,则是该地区有关国家政治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