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二代”婚姻难题
这些年,日本华侨社会日益扩大,目前在日华侨华人已逾百万。这百万人中,以改革开放划线,此前来日的为“老华侨”,此后为“新华侨”。目前“老华侨”二代、三代,日渐融入日本社会,而“新华侨”群体,正呈现一个新问题,即“华二代”婚配问题,或者说是华侨社会再生产问题。
笔者许多朋友子女尚未婚配,他们是“华二代”。这些“华二代”十分优秀,他们出身日本名门大学,又进入日本著名公司。这些“华二代”父母,多属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的“新三届”。他们来到异国他乡,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这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的学校,进好的公司,孩子的未来一定不会差。但是今天,他们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孩子的终身大事无法解决。
那么这些仍受二代“婚姻”问题困扰的朋友,他们的问题有什么特殊性呢?
有些朋友希望,自己孩子要在华人社会中寻找另一半。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现实严峻。虽然日本华侨华人社会拥有百万人口,但这个群体基本分散居住。我们知道,男女婚姻要从“朋友”做起,要互相了解,但日本华侨社会不具备这种条件。以华侨学校来看,目前只有5所正规校,因此绝大多数华侨子弟就学,均选择日本公立学校。这样,华侨子弟自然无法彼此相互交流。
那么,华侨团体是否可以创造一些“华二代”彼此接触的机会呢?今天,虽然在日华侨华人社团有2000余家,但其活动,多限于父母一代,子女无缘加入。这种现实,限制了华侨子女彼此接触。
回顾历史,华侨社会与日本社会联姻十分普遍。彼此联姻,促进了相互交流理解,本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就连日本人彼此的婚姻活动也受影响。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华二代”婚姻,也呈现不活泼状态。
“新华侨”一代筚路蓝缕,今多事业有成。但他们发现,当年的子女教育方针有所不足。他们多把学业、事业视为一切,忽视了家庭、社会再生产的教育。这些朋友谈起子女学业教育,滔滔不绝,但一旦涉及子女婚姻现实,都束手无策。
在传统社会或“近代社会”,亲朋好友或同事往往成为“红娘”。但在当代社会,个人隐私成为最大个人权利,每个人都是不可逾越的“他者”。日本社会的惬意舒适,与其彼此之间隔离成正比。这种距离,在高密度空间社会必不可少,但却成为人与人深度交流与亲密接触的障碍。
日本大龄男女不婚不嫁现象十分普遍。笔者身在学术界,这种大龄孤男寡女满目皆是,每个人都十分优秀,但他们却像天上的星星,彼此保持距离,永不靠近。“华二代”的结婚难问题既有日本社会影响,也有自己的特点。
笔者并非婚姻问题专家,但作为曾经的记者、现在的教师,笔者有几点心得愿与“华二代”分享。
首先要重视“问候”“微笑”的力量。在任何组织或陌生环境中,主动问候、微笑,将会成为彼此认识熟悉的第一步,为自己赢得朋友。
其次,多参加同学会、俱乐部。古语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学习的同学,一同游玩的朋友,容易彼此沟通理解。古人构筑“朋友”的路径,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效。
此外如有可能,最好在某一领域成为“关键人物”或“沟通人物”,发挥积极作用。许多人往往受性格限制,在社交场合无法突破自己。但如果让他们扮演一种“角色”,他们便会很顺利进行社交。
作为在日华侨社会的一员,笔者也希望华侨社会能为“华二代”彼此交流,发挥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