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观察家 > 正文

亚洲大城市联盟是否可能?

日期:2024-11-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反全球化逆流的背景下,亚洲国家需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通过“城市联盟”,在“低敏感”领域展开合作,可能成为破解当前困境的新路径。
撰稿|刘 迪 编辑|刘 迪


  近日,我从成都返回东京。如今的成都已然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一员。根据总部位于英国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公布的榜单,在其评选的335座城市中,成都排名第58位,相较于上一次榜单上升了13位。这一排名反映了成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显著进步。GaWC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全球化进程中城市角色和影响的学术机构,通过分析城市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地位,为各城市的全球化程度提供排名和研究依据。

  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的人口已突破2140万,成为中国的“超大城市”之一。相对应的是日本的超大城市东京,其常住人口已超过1400万。两座城市都拥有两个国际机场,进一步加强了其国际化程度。

  尽管成都地处中国内陆,但通过中欧班列的运行,成都的货物能够直接运往欧洲,这显著提升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形成,是全球化和产业集聚的结果。起初,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上海和广州。然而,近年来,内陆城市如成都、西安、武汉等,也在快速崛起,并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这一趋势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至少有2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包括上海、北京、东京、首尔,以及东南亚的曼谷、雅加达、马尼拉和胡志明市。这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共享一些亚洲国家的共同特性,即伴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中。这种集中带来了许多共同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高龄化、社会保障构建等,需要各城市间的合作来应对和解决。

  如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同样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局部战争和冲突的冲击,并面临贸易战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冲击,成为亚洲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为此,亚洲需要坚持全球化的道路,深化区域内高水平的互联互通。

  在本世纪初,亚洲各国曾共同成立了“亚洲大都市网络21”,这一跨国组织旨在团结亚洲的大城市,共同应对地区性挑战,促进亚洲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遗憾的是,该网络目前已停止活动。亚洲经济社会正面临重要节点,亟需一个新的跨国大都市网络来应对这一时代的挑战。因此,东亚城市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新的城市联盟,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个新联盟可以超大城市为起点,逐步扩展到特大城市之间的合作。合作领域可以涵盖环保、防灾、养老等低敏感议题,也可以包括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这种多层次、广范围的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城市间的联系,也可为东亚地区整体发展提供新动力。

  近几年,中日经贸往来恢复缓慢。近期与一位日本学者的讨论中,他提到在华日资企业的内心纠结。一方面,他们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容放弃;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未来从中国出口到第三国的路径可能受阻,即所谓的“中国供应链风险”。然而,对于全球企业而言,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的眼光与战略判断。例如,11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迅销公司柳井正的专访,题为《去中国化不可行——迅销公司柳井正先生谈其真正意图与决心》。柳井正明确表示,无论全球局势如何变化,迅销公司绝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在反全球化逆流的背景下,亚洲国家需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通过“城市联盟”,在“低敏感”领域展开合作,可能成为破解当前困境的新路径。撰稿 刘迪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