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没了之后
欧阳晋湘(山西太原,公务员)
春节刚过,老王由原来一个下属单位的一把手,被调整到局机关,给了一个副处的职务。按原来的习惯,本应该给配公车。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公车马上就要改革,所以,局机关再也不可能买公车了,这就意味着,老王今后上下班,出外开会办事,就没有公车伺候了。
说起老王有专车伺候,也有十多年了。虽然原来工作的单位,仅仅是一个科级单位。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光公车就有四五辆。这期间,老王不仅有专车,还有专职司机。除了上下班车接车送,到外面开会办事,不论远近,也都是车接车送,有时,碰到周六周日,家中有什么大小事情,也是随叫随到,家里人也跟着沾了光。那个方便,真是没法形容。
可眼下,突然间就没了专车,对老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头几天,碰到外出开会,办公室的人安排说:“领导,用李局的车送你吧?”可老王心想:“我才不坐别人的车呢.”只好出去,走到离单位远点的地方,打车前去。上下班的时候,老王心想,从家到单位,走路也就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又赶上春光明媚的时节,那就走路上下班吧。于是,每天穿过大街小巷,沿着滨河大道行走。一路美景,一路欣赏,好不惬意。
可再美的景,也有看腻的时候,没几天下来,就过了那股新鲜劲,下班回来就觉得腰酸腿疼。爱人关切地说道:“给你买个公交卡吧。”“公交卡?我可好多年都没坐过公交车了。”老王心里想。爱人说:“公交卡既可以坐公交车,又可以骑公交自行车,方便。”这样,老王就在几乎20年都没有骑过自行车的时候,又骑起了自行车,坐起了公交车。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天气转热,骑车太晒,坐公交太闷,于是女儿把车拿过来让老王开。
原来有司机开车的时候,老王没感觉到,路上的车为什么这么多?单位停车地方为什么这么挤?上下班高峰的时候,走路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却要开一个多小时。更让老王受不了的是,半个月下来,加了一次油,汽油费400多块,又过了半个月,又加了一次油,汽油费又是400多块。啊,这还了得,一个月工资的四分之一就都加了油了。老王犯嘀咕:“原来开公车的时候,也没感觉到汽油费贵啊。”
从这以后,采取哪种方式上下班,成了老王考虑的一个问题。老王心里打起了小九九。如果骑公交自行车,不要钱,如果坐公交车,一天最多两块钱,一个月下来也就最多四十块钱。可如果要开车呢,一个月下来就得花八百块钱。于是,老王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法,用来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如果天气好,凉爽,上班就骑公交自行车,下班就走路;如果天气不好,上下班就都坐公交。如果出外办事,路途较远的,偶尔就开开自家的车。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老王逐渐适应了这种上下班的节奏,身体也比原来精神多了,吃饭也比原来吃得多了,晚上睡觉也比原来睡得香了,何乐而不为呢?只不过就是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刚开始,到了单位,有人问:“老王,坐车来的?”老王含糊答应道:“嗯,啊。”现在要再有人问:“老王,咋来的?”老王就会痛快地回答道:“今天天气凉快,骑公交车来的。”
老王现在心里常常在想:如果公车改革后,每个有公车的人,都这样来上下班,那路上的车该减少多少啊?汽油费该省下多少啊?其他人也不会看到坐公车的人,就背后指指点点,说你沾公家的便宜。记得80年代,刚上班的时候,单位有车的很少,有专车的人更少,出去开会办事,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挤公交车。就那样,工作也不都是照样进行吗?
有时候,人们总是有这么一种心理,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当得到了之后,一旦又失去时,心里总觉得难以适应。时代在发展,许多事情,也在不断地转变,习惯了的东西,并不见得都是对的。每个人,都需要从各自的角度,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