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纪事
朱 辉(湖北武汉,公司职员)
从“越穷越光荣”到“想和土豪做朋友”,三十多年光景,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而穷富观念转变的拐点,大约是在1980年前后,那时我正在读小学。如今回想起来,当年那些同学名字大多记不清了,唯有几位同学的外号还记忆犹新。
“荣老板”出身不好,他爷爷是个不小的资本家。到了70年代末,也许落实了点政策,他家日子一点点好过起来。那时我们穿的衣裤上常会有一两个补丁,唯独“荣老板”一身西装,做工考究。那年月百货公司没有西装卖,服装厂更不会生产童装西服,可想而知“荣老板”的西服属于私人定制。老师们对此很看不惯,“荣老板”的外号就是自然课老师起的,继而流传全校。
“‘荣老板’,你的资产阶级思想看来是遗传的,改不好了!上课不听讲,还想着长大后不劳而获,靠剥削劳动人民过日子?”那时老师们很喜欢批评“荣老板”,偏偏“荣老板”成绩不好,同学几年,我几乎没见“荣老板”笑过,他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
“潘冬子”的外号是同学起的,只是因为他姓“潘”,而那时电影《闪闪的红星》很流行,“潘冬子”是电影里的小主角。“潘冬子”的父亲早逝,母亲在街道工厂上班,家里很穷。不过夏天我们都吃4分钱一根的棒冰,他妈却常常给他买8分钱一根的雪糕,有同学背后议论那是装的,他妈怕“潘冬子”被我们瞧不起。
那时我们都穿自己妈做的衣服,大多宽大、不合体,为的是长身体阶段可以多穿两年。“潘冬子”的妈给他做的衣服却很漂亮,大多帆布面料,蓝色的,像如今的牛仔服。有人说帆布很便宜,也有人说布料是街道工厂废弃的边角余料。“潘冬子”隐隐也受歧视,因为他们家吃“救济米”。可是他活得很自信、很阳光。
“赖毛毛”是邻居家一个女孩,和我年龄相仿。她家比“潘冬子”家更穷,母女俩与周遭所有人没有交流。有时邻居们在里巷闲聊,她们母女像幽灵般飘过,悄无声息。
某年除夕,看到垃圾箱旁边的角落里,“赖毛毛”正用一把小锤子在敲鞭炮纸。鞭炮纸1毛钱一大张,上面有许许多多痱子大小的红点点,敲上去一声脆响。买不起鞭炮,才会去玩这个,可以敲老半天。路灯下“赖毛毛”专注地敲着,笑靥如花,像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
仇富与笑贫并存,似乎是从那年月开始的,也许这属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仇与笑,回想起来都是那么残忍。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