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台
周云龙(江苏南京,电视编导)
电视做了十多年,台前的那些事,虽然有声有色,但回忆起来,现在好像只剩下一片空白,倒是后台曾经偶遇的那些人和事,时不时地会像弹幕一样,闪现在大脑屏幕,令我会心一笑。
我们做过一档辩论节目,那里面出没的嘉宾,个个都是巧舌如簧。有时,台上辩论了两个多小时,下场了,争论还要继续。当时的节目名称是“现在开讲”,领导的意图是不能做成“开吵”“开骂”,更不能做成寡味的“开会”。编导们纠结了,请来的嘉宾也为难了,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不过,节目录制一结束,在来宾接待室里,他们常常会摘下面具,吵作一团,此时憋了一肚子的话,也不管正方反方了。
一次节目录制后留下来吃饭,不幸坐在居中的主席上,一边是A女,一边是B男,两人吃饭时俨然辩论场上的架势,你来我往,不相上下。先是就当期的辩题进行补充辩论,后是就民间低俗辩题“要不要推行一夫多妻制”,进行非正式的即兴辩论,其实是扯淡了。大家各执一词,在场的男方支持一夫多妻,女方强烈反对一夫多妻。可怜居中的我,头一会儿向左听一方陈述,一会儿向右听一方反驳。那顿饭,胃没填饱也罢,耳朵快聋了也罢,第二天脖子还觉得酸疼,可能转动频率太高了。——这才切身体会到现场主持人有多不容易。
嘉宾C,先前常常在电视新闻上见到他,真正了解他,也是在辩论节目里,他很善辩,也善“变”。小伙伴们往往在为某个辩题缺少正方嘉宾或反方嘉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只要他方便(不在其他节目做嘉宾),他都很爽快地答应,并且听从安排。C做过许多年心理咨询工作,说服一个人,很有语言技巧。其实,他以前读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不知是不是也靠的新闻敏感,毕业之后就改行研究起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而且有了机构,建了网站,设了热线……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永远难忘,他一边递上名片,一边字正腔圆地说,您好,要自杀,请找我,我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负责人!
嘉宾D,是一名地铁歌手,我们改版做访谈节目的时候,网上突然发现了她。因为父亲腿部残疾,母亲有智障,她16岁闯荡京城,后来发现靠自己的歌声还能养活自己,她开始抱着吉他在地下通道里唱歌,一唱就是几度春秋。命运的改变来自网络。有个热心的网民将她唱歌的视频传到网上,一夜之间,点击上万。优酷网的一个编辑打电话给她,告诉她这个喜讯,她当时也没上过网,更不懂什么点击率,直觉告诉她,一定是个骗子。这些年,她在地下通道里见到的骗子太多了。那位编辑后来又打了几次,希望了解更多她的情况,小女孩这时总算悟过来了:骗子,不会这么执着的……D一度成为网络红人,许多电视台都邀请她去做节目。她能走到今天,也许是因为那宛如天籁的声音,最关键的还是她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当然还有那个编辑的执着。
特别有印象的嘉宾,是一个孩子E,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前些年四处找寻他失踪的妈妈,我们的编导即时介入,不断利用平台资源,搜索调查,很快发现了有价值的线索。编导便决定将那孩子请到演播室讲述失踪的背景、找寻的过程,最后安排他与分别多年的母亲见上一面。编导给孩子打电话时承诺,往返路费、吃住费用,都将由电视台承担,不必担心,孩子满口答应了。过了些天,节目就要正式进棚录制,孩子突然说不来了,编导紧急追问,孩子电话里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搞传销的?想把我骗到你们那儿?
电视的前台,常常是经过剪辑的或编排的生活,而后台,是原生态的现场直播,鲜活、真实,也不缺精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