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孙子起名
儿媳刚怀孕,为新生儿起名就列入家庭重要议事日程,全家把起名重任委托我。起名这事,说简单只是在社会活动中区分你我他的代号;说复杂了,那就是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重任在肩,不敢轻慢。
回想新中国初期,建国、国庆、卫东、永红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后,起名的花样经就多了。但常用汉字只有三四千,常见姓氏仅数百,中国人口却已14亿,起名时遵循的又往往是相同思路,“撞车”自然在所难免。各个时代有不同的重名,最近资料显示,男娃重名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梓轩、梓豪和俊宇,女娃分别是梓晴、芷晴和雨桐。
有人想摆脱如此窘境。书店朋友告诉我,一部极少有人问津的《康熙字典》,一度成为热销的起名“宝典”,有人从这部收载五六万汉字的字典中寻找平时难得一用、甚至难得一见的冷僻字作名字。重名率确实大大降低,但今后制作身份证等各类证件、从事各种民事活动,都会因电脑字库中找不到字而头疼,给工作和生活平添许多烦恼。
有人尝试把父母姓氏组合成新复姓,有人起三个甚至更多字的名字;甚至还有用英文字母“A”作名字的,区分的目的虽达到了,但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姓名结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安部为此颁布了《姓名登记条例》,作出了“不得损害国家或民族尊严,不得违背民族良俗,不能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误解,禁止使用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除少数民族外,姓名用字应当在2个汉字以上、6个以下” 等相应规定。
我为孙子起名时遵循的原则是:尽量避免同名;呼唤响亮,不用冷僻怪字,笔划简单易书写。因当时不能确定孩子性别,就起男孩、女孩名各一备用。
媳妇经十月怀胎,一名3300克男丁呱呱降世,我取一二三四之一,甲乙丙丁之丁,为孙子起名“一丁”,不算姓氏总共才三笔,蒙童也能识别,推测汉字中该不会有笔划更少的名字了吧?
有人笑话此名文化含量太低,有人则誉为“大道至简”。我关心的则是不知是否已降低了重名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