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同事路人甲
地铁上,正在埋头看手机,突然感到左肩撕裂一般疼,右手做动作时,更疼。
第一时间,脑子里跳出老同事路某人的形象,微信他:……推拿,贴膏药,哪种效果更好?路某人秒回:不要乱动,是肩周炎急性发作或肩关节炎,最好心电图排除心脏问题,再用电吹风吹上15分钟,然后才考虑膏药或其它。
这个路某人,电视台退休高级工程师,人称“路人甲”,什么事情都能说点名堂。路人甲,曾在高校物理系工作多年,又在电视台编制过自学考试电子教材,担任过全国自考十五规划课题组负责人。这些跌打滚爬的经历,可能最终让他落下了“后遗症”,日常百科知识,他基本无所不知,好多冷僻数据,可以脱口而出,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雾霾天来了,他能说清雾和霾的准确概念,可以说出不同口罩的作用,可以说出历史上哪些地方出现过雾霾……百度,搜狗,需要你输入关键词句,而和他一起聊天,他会自由联想,神了。
有同事不服,觉得路兄有点信口开河,转头就去网上搜索,不搜也罢,一搜搜出惊诧,人名,地名,日期,数据,一点不讹错。人们最感到惊奇的是,他该工作工作,该玩玩……从来没有见他书呆子一样死啃过什么资料大全。
后来从他的酒后自述里,找到“最强大脑”老生版的密码。路人甲,弟兄三人,童年时期的他,十分顽劣,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都敢尝试,下河摸鱼,爬树掏鸟,上房揭瓦,杀鸡宰鹅,玩猫训狗,造枪打猎,差不多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包容、大度的母亲。因为家庭的散养模式,路人甲从小便学会了做弹弓、烧土菜、做木工、修电视、玩音响……。路人甲有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独门秘笈:舌尖测试电池的电量大小。他从小喜欢把玩并修理电器,常遇电池问题难以判断,他找来新旧不同的电池,用手指“搭”成回路,分别用舌头去舔,发现感觉有所不同,而后用电表测试比较,强化舌尖记忆。据说,直到现在还是屡试不爽。
和这样一位“智能机器人”做同事,有一种快乐不为人知,那就是安全感。上次,几个朋友晚上一道回老家。车上高速不久,一辆车的空调突然失灵,同时发现发动机水温上升。他们有证有车多年,不像我这个有证无车的“老司机”,但他们也从未遇见类似情况。车子停下来,我赶紧“投石问路”。老路在手机那头热情指挥:熄火冷却……什么车型……打开盖子……防止烫伤……毛巾包裹……慢慢拧开……怎么观察……加多少水……。在路兄的远程指导之下,问题顺利解决。后来行至最近的高速服务区,汽车维修工人给出的应对方案,和他说的一样。
平时,一旦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背痛,当我仅有的一点知识储备不能做出合理解释,而网上搜索的结果更加令人心存疑虑时,我都请他“指点明路”。经路兄“义诊”多年,我也渐渐积累一些简单保健常识,并应用到身边的朋友圈。不过,他被问的频率高了,有时也像机器人一样,根据大数据给出“性格分析”:你太敏感了,将来真有大病,可能先被吓死。我承认他的判断,玩文字的,哪能不敏感?哪能不联想丰富?要不哪里捕捉那么多细节?他自己不敏感吗?不敏感能记住那么芜杂、松散的知识点?
搜索时代,那些唾手可得的知识,还有必要人工记忆积累吗?那天问路兄,真实的意图是想说,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他不以为然,侃侃而谈:深层次的联系和发掘,还是需要人类的大脑、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