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
父母争争吵吵了一辈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吧,二姑家要做屋,母亲找父亲商量:你二姐家暂时困难,要不我们借给她400块钱吧。那个时候,400块钱是我父母一年多的收入。父亲表示有些为难。等一年后的某天,二姑揣着400块钱和一小兜鸡蛋来我家,母亲才知道父亲早已把钱偷偷地借了出去。母亲先是一愣,然后原地跳起,双目怒瞪:吴铁匠家儿子,你翻天了,借钱这么大事居然瞒着我,这次我要是饶了你我就不是孙铁匠家闺女!话落手起,噼噼啪啪,盘子碗筷茶杯顿时摔落一地。父亲责怪二姑:你来还钱也不提前给我打个招呼!直心眼的二姑还想解释什么,却被父亲的眼神止住。那次吵架后,母亲两个月都没有和父亲说话。
那个时候,父亲和母亲吵架的频率很高,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母亲经常教导她的“闺蜜”:夫妻俩吵架太正常了,你比他有理你就一定要吵,不吵不顺!
母亲年轻时唱过十多年黄梅戏,嗓子好,形态佳。和父亲吵架时,语速不急不缓,声调高高低低,一旦发现自己不占理且父亲也有了发火的迹象,她立马停下数落,掏出手帕,眼瞥向窗外,等她再转回头时,眼圈早已湿红。有了这样的战略战术,母亲在吵架的战绩上明显占上风。
但有一次例外。那是一个冬日,一个衣衫单薄的矮个子学生背着一袋米来学校食堂兑取饭票,负责记账的母亲在聊天中得知那学生父亲早逝,家境困难,就瞒着称重员在账本上给偷偷地加了20斤数量。回到家,母亲把她的“善举”告诉了父亲,谁知父亲听了异常生气,发火道: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没有原则的心软,学校食堂还办得下去吗?!母亲依然有理似的大声嚷嚷着什么,父亲不听,下了最后通牒:“你再不把米补回去,这个书我就不教了!”父亲说到做到,当即就要去教导处请假。母亲慌了,赶紧去厨房舀了20斤米,屁颠屁颠跑去了食堂。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母亲仍然会时不时地为某人某事找父亲争论几句。我们都劝她,人老了,脾气要改改的。
母亲不以为然,说,我和你爸结婚都50多年了,我俩都是铁匠家出身,吵架还能把我们吵分了?父亲在一旁没心没肺地帮腔:对,我和你妈是老铁!(撰稿 吴平 安徽合肥,保卫科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