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
因汇师小学宓莹校长的邀请,我去和一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交流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心得。我用孩子们的语境,很简练地介绍了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徐汇区的规划蓝图。
互动时,比起我介绍里的“面向未来”,孩子们对我的过去更感兴趣。
在主题班会的开场白,我告诉孩子们自己比他们大48岁。于是,有男孩问我:“好多年以前,你的校服是什么模样的?你们也称呼班主任老师为姐姐吗?”“我当年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瞿佩珠,同学们都叫她妈妈!我们那时候还没有校服呢……”
1974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当时国家还不富裕,不少城市家庭,甚至也是贫困的。小朋友的衣服、鞋袜,都是家庭各自准备的,学校并没有穿校服的制度。孩童总是好动的,那会儿体育场地不是塑胶而是煤渣铺设,衣服的磨损概率就特别高。瞿老师在教室里准备了针线包和储备箱,储备箱里有她和其他老师积攒的零星钮扣、小块布料和小段毛线等,就是为同学们缝补衣服而随时准备的。后来,家长们也加入了储备箱的储备工作,同学们把剩余布料带到学校,交给班长。我自己在工厂文艺演出时看到多余小布料,也会让厂方赠送。
在午间或体育课后,男孩们的裤子上如有破损,瞿老师会帮着马上缝补好。数学老师夏慧芳,则更在乎给女孩缝补上衣袖口附近的破洞——她像艺术家,总是能把女孩的袖口用彩色的丝线(这是她自己出钱买的)绣出朵美丽的花。绣好后,夏老师先是端详一番,然后嘴角上扬,开心地说:等一会蝴蝶就会飞来啦!
我的同桌姓张,是漂亮女生。她家父母收入低而生的孩子多,一度要退学,是瞿老师和夏老师为她争取了全免学费(一学期六元人民币)的机会。她学习特别好,又有文艺才能;舞蹈很出色,还能唱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很多选段。她去附近的部队慰问演出后,人民子弟兵送了军服,瞿老师和夏老师就会帮她把衣服改小再穿,所以她总是一身精神的橄榄绿。
张同学的铅笔和橡皮最初总告短缺。瞿老师和夏老师以她在部队演出节目很精彩的理由,奖励她铅笔、橡皮和削铅笔用的小刀等。她获得的最高奖项,则是一支圆规。其实,她也知道这是工资并不高的瞿老师和夏老师自己出钱买的,为了她自尊心的缘故,故意说成是奖品。她报答老师的举动,是一直抢着擦黑板、擦教室玻璃以及为功课落后的同学分析数学题目。
在张同学的影响下,大家都认为老师就是妈妈。那个时候,上海的冬天是下雪的,男孩们喜欢打雪仗,而女孩们往往没有绒线衫、绒线袜。瞿老师和夏老师就自掏腰包买绒线,教女孩们编织。再后来,女孩们去给学校附近、雪夜里站岗的解放军织衣服、织袜子——所需绒线是部队采购的。我们的学校叫中山西路第一小学,是当时有名的拥军模范单位!
这么多年过去,“老师就是妈妈”的形象在我心中始终挥之不去。我告诉汇师小学的同学们,有一种爱叫做“补丁”。我还从档案馆里找到了1974年的老照片,内容是裤子上有显眼补丁的田间劳作者,满足了不知补丁为何物的同学们的好奇。
补丁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民族美德曾经的象征——艰苦奋斗。(撰稿 王泠一 上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