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办法对付遗忘吗?
撰稿|周云龙(南京,媒体人)
早上赶地铁,瞄一眼时钟,急急忙忙换鞋,关门,下楼。一出电梯,脑子里便开始涌现一串问号:刚刚,门关紧了?会不会反弹开来?有人进去咋办?然后,大脑又不断发出指令:家里没人,不能再出洋相!回去看一眼吧!!要不一天都不踏实!!!
掉头转身,按电梯,上行……
许多次,我的早间出行都是这样的“开场”。和年轻同事聊天发现,他们也有过类似的反复“加戏”,多余担心。人的记忆短路、断片乃至缺损,会诱发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同时,也可能催生一种失忆型强迫症:重复打捞某段记忆,然后产生相关联想,添加种种担心,进而诱发某些反常行为。
记忆,曾经是某些人群生存、发展的“一技之长”,足以维持生计。网络搜索引擎的出现,替代了许多的死记硬背,解放了人的大脑。不过,今天要记的其实更多,也更难记住。日复一日的海量信息,只有刻骨铭心、痛如切肤的,才能被记住,但亦无法保证记一辈子。
“记住”的难,意味着“遗忘”的易。失忆,是失落,是痛苦。不过,忘性大的种种表现,有时比记住更有喜感。看看这些诗:站了起来/我要干吗来着/又坐了回去;紧攥牙签/不然就忘了/已经吃过饭……
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遗忘吗?过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属于原始、传统的记录方式,足以应对遗忘。而时代的发展,给记忆的存储与提取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方式,譬如,智能可视门铃的上市,可以让人远在天边,感觉家在眼前,轻松化解离家之后可能频繁发作的强迫症——从此,我不再纠结门关了没有。哈哈。
20年前的高考考场上,考生们曾经一脸懵圈地探讨过一个有些玄幻的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记忆移植,需要手术吧,伤筋动骨,问题多多。手术,不如技术。(撰稿 周云龙 南京,媒体人)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