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教工小区,曾住着一位离休的教授,他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生涯的起伏。他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却备受尊敬,他就是周子东。
周子东早年就读于大夏大学,他最初从正义感出发,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1950年大学毕业,当时新中国大学急需开设政治课,党组织就安排他留校做政治助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迎来了春天,党组织认为他经受长期的考验,不忘初心,追求进步,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于1983年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政治课教师,周子东任教资历深,教学水平高,他担任中国革命史教学工作,兼任青年助教的指导老师,受师生好评,1956年他就被评为讲师。1980年,他是系里“文革”后首批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的五位教师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认为他基本具备晋升教授的条件,而根据有关规定,晋升教职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可是,周子东却未申报。有关领导直接与其恳谈,对此,周子东诚意表态:我懂政策,更理解组织上的关心。但经过慎重思考,还是决定不申报了;教授名额有限,年轻教师成长很快,尽量照顾他们吧。他们的潜能大,可以发挥比我更大的作用。这种“老干扶新枝”的宽广胸怀,被许多人认为是周子东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师表”的真谛。
离休后,周子东继续发挥光和热。他关注时政,热心社会工作,作为一名富有教学经验的思政课教师,他很快成为校外教育和社区服务的积极分子,发挥顾问参谋作用。晚年,独居在家的周子东还积极帮困助学,每年捐出一万元资助生活困难的本校免费师范生,凡有社区号召救灾扶困献爱心活动,他都踊跃捐款。
2008年,得悉云南省普洱民族中学有些学生家境特别贫寒,周子东决定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允诺从2009年起连续十二年,每年向这所中学的贫困生捐助一万元。周子东家中那一封封书信和一大沓助学汇款单,恰是这段感人事迹的见证。杨文燕是第一批得到资助的学生,高一开始,她每月都能收到周爷爷汇寄的生活补助费。而且,每次写信,周爷爷都要给他们纠正错别字,尤其亲切,仿如一家。
2012年3月,杨文燕收到周爷爷来信,说他要来一趟云南,看看学校、看看心头牵挂的孩子们,还要把承诺捐出的剩下九万元亲自送到。“一年一万,到第十二年我99岁了,怕来不了了。”当年春夏之交,87岁高龄的周子东一个人横跨2800公里,从上海乘车来到普洱。孩子们早早等在校门口,有胆怯、有害羞、有好奇。周爷爷从上海专程给孩子们带来了礼物,每个孩子八颗大白兔奶糖和两张邮票。学生说:“太多带不动,每个人八颗,我们尝着,好像是生活的滋味,应该是甜的。”在普洱的日子,周子东没有接受学校给他的食宿安排,就住在校外的小旅馆里,说自己办完事尽快赶回。临走那天,周爷爷跟孩子们说,这两张邮票是祝福你们高考成功,等考上了大学,记得贴上邮票,给他报个喜讯。这次云南之行,也引起当地媒体的热情反响,人们称誉周子东为“2012昆明好人”。
2019年周子东病逝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捐献。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周子东老师一生的写照。(撰稿 周尚文 上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