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广域 > 正文

“讲座”可以这么“坐”

日期:2023-12-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周大桥(南京,媒体人)


  朋友圈被南京某小学的一张讲座图片刷屏了,点赞的,转发的,留言“眼角有些湿润”的,也有反思“我要向您学习什么?”的。

  讲座有关儿童学习过程的设计,特别之处在于,70多岁的主讲专家和一群七八岁的小学生一起席地而坐,而不是常见的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套路。这样“接地”的“坐”讲座,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所以有教育同行第一时间在微信上推送朋友圈,才引发了后来的集体围观。

  讲座是“站着讲”还是“坐着讲”,没有规定动作,更多看场合,看主讲人习惯。那位教育专家在走进小学礼堂时,自动切换成最适合与儿童交流的“坐姿”,这样的“平起平坐”,对现场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声的尊重,对教育同行而言,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对网民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传播。

  围观过“坐”讲座,亲眼见过“跪”舞台。在电视台一档节目录制现场,有个环节邀请到几名小学生朗读她们的作文。印象深刻的是,年轻的老师当时以单膝下跪的方式给他的学生手捧作文本,为的是孩子们可以身心投入地朗读。那个现场片段,画面的感染力、传播力,超越了声音和文字。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写过《不跪着教书》,核心观点是,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王老师期待“不跪”的教书,和那位跪着的老师,坐着的专家恰恰是“貌不合,神不离”,心灵上是相通的。当然,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都是教师们特定情境下的一种随机选择,非常态,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只是当事人一种外显的姿态、语态,最重要的还是他(她)真实的心态。——台下的、幕后的那些自然流露,往往才是真实的。

  完整的教育生态,或许要关注当事人群的三个维度:姿态、语态和心态。(撰稿 周大桥 南京,媒体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