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少年刘西拉
曾经的少年忽然远去。全网一致缅怀,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的经典作品《少年》在各个平台上被反复播出。视频上的乐团指挥,正是上海交大刘西拉教授!
我能够有幸近距离接触这位杰出的中国建筑大师和育才者,是因为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做媒。2014年本人发起天平德育圈,旨在为天平街道辖区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辟一个没有围墙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和国情调研基地。正是天平街道居民刘西拉教授在社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大学完全可以也应加入国情调研。后来就形成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工程!
详细向我介绍刘西拉这位著名少年的是时任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高路(现为上海普陀区纪委书记),高路向我强调说舞台艺术感染力当然强、但少年的课堂宣讲更有现实说服力。于是,我就去了解了一番当时国家教育部长都极为赞赏的大思政课。刘西拉在上海交大的这堂经典课属于“读懂中国”系列。作为老一代大学生,他回忆起几十年前入读清华大学时在圆明园遗址上了一堂新生教育课,又一次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工程界专家,他讲解如今中国大地上世界第一的高桥、高铁、大坝,以及“以柔克刚”抗震建筑的东方智慧;作为思政教育者,他不回避全国接近60%城镇化率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而“土、木二字叠起来,才是‘未来’的‘未’”。
这是在2018年年初的往事,而翌年3月18日刘西拉出席了习近平总书记召集的大思政课座谈会。随后,我向他请教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也常见刘西拉、陈陈夫妇的精湛演绎。我印象最深刻的社区庆典是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时小记者秦义云还向爷爷提问。
问题是爷爷喜欢的名人名篇是什么?答案是方志敏先烈《可爱的中国》。不老的少年向新时代少年直接诵读先烈曾经的憧憬:“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
记得,当时还相约相逢于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哦,永远的少年!您还在身边!撰稿 王泠一(上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