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广域 > 正文

非遗进大学,靠谱否?

日期:2024-03-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 要 英(上海,大学教师)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迎来新学期后,笔者执教的各国留学生们在三月里照例关注的国际大事,就是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非遗话题再度引发热议。近二十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传承乏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笔者对此也常有思考。

  最近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在两会期间建议,充分调动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从源头解决传承困境的问题。笔者赞同她的高见。

  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的已有实践显示:相较于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等非遗传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学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依托成熟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高校学历与学位培养框架的非遗传承模式,将解决长期困扰非遗传承人群普遍学历偏低的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学科专业与资源整合中的优势,以系统化的学历教育逐步建立起非遗传承青年人才储备库,丰富和拓展当代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

  大学,目前是青春活力最昂扬、最容易通过聚变产生新思维和新能量的动力空间。留学生们在和我的交流中似乎有个共识:相比于在高校中设置非遗各类专业以及培养有学历的非遗人才,更靠谱的决策应该是政府、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培育城市的非遗市场空间,即做大蛋糕。一座城市、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果没有珍珠般的非遗产品可持续供给,肯定是不生动不活泼的。

  这些来自异域的年轻人,不仅熟知中国经典非遗产品,还更注重其盈利性。如韩国留学生方恩重这样表示:非遗项目成功的可持续案例有很多,例如中国的蚕丝织物、端午节龙舟、京剧、书法等都是走入了全世界舞台,代表非遗项目与商业价值并不矛盾,可以实现双赢。其中,中国的蚕丝织物技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商业化发展上可谓巨头。作为全球最大的蚕丝出产国,中国的蚕丝市场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中国蚕桑织布技术能有如今的市场规模,最大的因素在于匠人的培养教育,从一百年前的蚕丝学堂到如今的蚕桑专科学校,培养大量的应用型营销人才,这使得蚕桑织布技术得以扩散而不被埋没。

  有意思的是,日本留学生小黑裕很喜欢上海徐汇区枫林剪纸艺术馆的非遗传人作品。他在实地考察中就发现:上海海派剪纸,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在龙华庙会上大放异彩,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传统艺术的魅力。“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让这一传统艺术走向市场,即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成为了摆在枫林剪纸艺术馆面前的重要课题”。他甚至提出了建议:枫林剪纸艺术馆可以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作品。例如可以开发出一系列以海派剪纸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家居装饰、文化礼品等,即满足上海,以及长三角消费者,还有国际旅行者的多样化需求。当然,还要借重互联网影响力。

  我觉得留学生们的意见很中肯,确实非遗项目的市场开发比大学非遗课程设计更重要!撰稿 要英(上海,大学教师)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