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人?造假人?
罗姐在小区周边经营一家小超市,几天前,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对她的超市进行了突击检查,但没发现任何问题。工作人员告知,有人拨打热线举报罗姐的超市售卖过期商品,且有视频证据——某男子走入罗姐店面,从货架上拿了两瓶饮料,此处,有对两瓶饮料标签的特写镜头,仔细看会发现,两瓶饮料确实都过期了。工作人员又表示,举报人证据齐全、有支付记录,如果你能证明东西不是你们家的,那一切都好说,不然最好你们能调解一下,否则只能按规定办。
按照执法人员提供的联系方式,罗姐很快联系到了举报人。他扯东扯西,最后提出至少得赔偿1800元。此事蹊跷,罗姐遂翻出男子购买饮料当天的监控录像认真检索,发现该男子进店门便拿着手机偷偷录像。将视频的时间条继续向前拖,竟发现一行动诡异的女子大概在男子进店一刻钟前进入门店,在饮料货架前,女子似乎将什么东西从包包中取出放到了货架上,但因为是背影,很难观察清楚。
罗姐仔细查看了近一年的进货记录,确信两瓶过期饮料并不在自己的进货序列中,毫无疑问她是被人讹上了。她想起之前听同行朋友们说起的“职业打假人”,之前还总觉得自己诚信经营,身正不怕影子斜,没想到不仅有“打假人”,还有“造假人”浑水摸鱼。与同开小超市的同行交流遭遇后,同行将罗姐拉进了一个“防讹诈”微信群,罗姐这才发现,和自己一样的受害者挺多,而受害者们基本选择掏钱,以息事宁人。大伙儿更发现,存在不少专门欺负小超市的惯犯(举报人提供的收款账号都是同一个),有的举报人“作案”周期较长、较隐蔽,投放假货两周后才举报,那时连录像也没了。
罗姐联系近期有类似遭遇的同行报了警,希望警察能还他们一个公道。撰稿 小罗(青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