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广域 > 正文

中国政治的新舞台

日期:2012-03-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巨大舞台。较之于中国政治的日常情景,人们对“两会”舞台投入的关注,是巨大而持久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另一个舞台,就会发现,一个同样巨大而持久的政治生活舞台正在逐渐成形。这个舞台就是新媒体。
  “两会”期间,微博上不仅充斥两会的各种花絮、议题,网民们还对代表的各项提案表示见解、对政府工作提出各种批评和建议,更对代表委员的代表性和议政能力、表决法案、议程设置、会议支出和安保等等进行审议。再加上对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讨论,微博的话题浪潮连续汹涌,热闹程度不仅超过了人民大会堂内的代表委员们的议政,较之传统媒体的议题广泛性、参与广泛度和批评的尖锐程度等等,可谓几何级数的增加,甚至超出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参与的传统想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关注着微博上的舆情。来自上海的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在微博上读到某案多年无进展的消息,立即表示,将就此发出提案,要求相关单位给出解释——就这样,在有数亿民众直接参与的新媒体与代表最高权力运行的全国“两会”之间,产生了极为有趣的互动。
  且不说过去两年先后发生的一系列地方事件在微博上如何演变为重大的公共话题,“两会”前,方韩之战和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涉嫌违纪事件,都在微博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争论。微博已经成了信息的汇集地,并从中折射出中国舆情和社会运作方式的变迁。
  这就是今日中国的新媒体政治,相比10年前的BBS或者20年前的糊泥巴,仅仅用户规模的增加就引发了质变,不仅改变了参与的性质,而且改变了真实社会的结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力量。随着两会前夕新浪微博用户超过3亿,加之其他门户网站的微博用户,以及社交网站人人,还有人数虽少却更活跃的Web2.0的新媒体正以接近人口半数规模用户参与,不仅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公共舆论,而且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开放的、讨论性的巨大空间,与半封闭的、层级的、集中的、间断性开演的政治舞台平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参与和平行空间的出现,超过现实社会任何一个群体的规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而且,新媒体的政治功能对公共舆论和政治力量对比的改变,不仅依赖所谓新公知的意见领袖作用,他们本身即是新媒体的产物,更重要的,如何认识新媒体的话语权,还在于新媒体的高度参与和互动使得每一个普通用户和公民都可能在互联网20年发展所积累的海量的分布式数据基础上,随心所欲地利用搜索技术,比对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然后通过集体拼图的形式,构建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真相。互联网信息和搜索技术这种平民主义的倾向,加之互联网在传递信息时的快速,使得传统的舆论场域和管理规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洛克的名著《政府论》,曾经指出国家的两种政治变化:一种是通过契约,人民重建国家和权力;另一种,是契约解体,社会重归无政府状态。后者常常被后人用来指代国家或者权力崩溃之后的社会无序的自然状态、以收权力敬畏和恐吓之效。但是后来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却认为,契约不止是垂直的,后者正是自由的人民进行水平方向的契约重建的机会。今天,新媒体所展现的分布式知识与真相的追求热情,正在向时代展现这样一种水平契约的重建过程。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善加引导和利用新媒体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进一步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个值得当政者深思的大课题。
(作者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学者)■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