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广域 > 正文

雨幕下的系统性悲剧

日期:2012-08-0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7月的北京,一场大雨带来宏大的悲剧。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愤怒言论所指向的城市排水能力的欠缺,仅仅是这场悲剧中极微小的一部分。事实上,问题比我们所涉及的更为深刻,这是一次全面的、系统性的城市问题的集中反映。
  在目前公布的77名死难者中,直接死于城市排水能力的,其实只有一名。大量的死者死于房山区山洪倾泻中的摧枯拉朽,以及京港澳高速上静静沉没的大批车辆。这正是第一个城市系统性的错误:国土系统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房山区从来就是暴雨和山洪多发区。所有山前泄洪区和洪积扇上的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土地利用规划确认为可以避开洪水途径和淹没区,才能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山洪的汇聚路线和淹没区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是,当山洪呼啸着毁灭村庄,淹没车辆的时候,我们似乎忘了,这里本来不该有任何房子,不该有高速公路!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很多次规划区域明显处于洪水淹没区上,但是当我们询问当局“这里是否可以建设”的时候,往往只得到两句极其精炼有力的回答:国土批了,没问题。从这两句话一出口,实际上未来很多人的悲剧就已经注定。
  第二个系统性的错误来自以为排水不畅仅仅是排水系统的问题。是的,北京市很多地区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很低,这是错误的。但是,不考虑工程复杂性,就算我们把所有地区的排水系统提高几个数量级,我们就不会被淹了吗?并非如此。我们忘记了,无论排水管有多宽,雨水汇集以后还是要排泄到天然水体或者地下去的。当所有人都在拿德国人一百年前在青岛修建的排水系统来对比北京的时候,我们忘了,青岛是海滨城市,礁岩海岸众多,地形起伏很大,城市汇水相对来说具有极大的势能,只要渠化雨水,就极易排泄。北京在几百年的城市建设中,几乎把自己的天然水体和自然地面这两样最重要的资源挥霍殆尽,积水潭、东便门都曾是重要的通衢港口,现在已经不见半点波光。龙须沟、莲花池、永定河都曾经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几条向外泄洪通道,现在龙须沟、莲花池被封死或淤塞(经老舍的著名话剧渲染,填埋龙须沟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政绩),永定河已经数十年不见水,河道里建起了高尔夫球道。至于可以让雨水下渗的自然地表(下渗能够减少40%-50%的地表径流,如果处理得当),在五环里的北京,早已被开发殆尽。我们剥夺了天然水体和自然地表,只指望靠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就解决内涝问题,就好像我们给一个便秘的人猛喂泻药,却忘了他除了泻药,还需要一个厕所!
  第三个系统性的错误来自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权限的误解。很多人听说“共同管沟”后都质问建设部门,为什么不把我们的下水道修成国外的样子,所有的电、电信、燃气管线都放在里面,这样既有宽阔的排水空间,也省去了马路上动不动拉拉链的尴尬工程?建设部门是无法这样对公众说的:把各自独立的电力系统、电信系统、燃气系统拉到一起,让它们不能自行制定和遵守技术标准,不能自行组织工程,其障碍绝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部门利益问题和管辖权限问题!
  如果超出城市规划的技术领域,我们还会发现更多更广泛的系统性问题。高速公路为什么不能在暴雨中停止收费?它们是企业,城市规划部门对此没有管辖权,紧急预案也没有覆盖它们。出租车为什么会趁火打劫或者干脆躲雨不出?那是因为出租车团队根本没有纳入城市应急系统,而司机们已经被垄断经营的行业和沉重的份子钱、高企的油价压榨在破产边缘。一个更加系统性的问题:当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极端天气日益频繁,格陵兰的冰盖一夜蒸发,我们靠烧燃料用原料的发展模式却丝毫不见转向……
  希望补救措施出台以前,至少制定者应该读一读维纳的《系统论》。解决一个系统性问题的前提,就是系统地理解这个问题。(作者为规划学者)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