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低级的争论
特约撰稿/沈洪溥
近几日来,星巴克忽然因一篇报道成为众矢之的。先上报纸,再上电视,原因都在于其价格内外有别,有些特别有责任心的媒体记者为了生动说明中国人吃了大亏,专门在中、美、英三国活龙活现地交钱分别买了同款咖啡以证明星巴克确实有暴利。西谚有所谓“咖啡杯(茶杯)里的风暴”之说,意指杀伤力不大的闹腾,但从星巴克案例看,先是故宫开店被爱国人士发现并及时制止,后是定价太高伤害民众福祉,关于咖啡杯的舆论风暴显见不可小觑。
不过,我却以为,只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关于商品价格高低的争议都颇低级乃至无聊,至于商家获得了“暴利”之类的言语更是无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结束这轮争论。日后如果再看不惯某个商家,麻烦找些其他的理由,不要再用“暴利”这个语汇来打棍子了。
星巴克的中国定价是合法合规的。众所周知,国内商品定价有物价部门审核。而作为商家,在提出定价申请的时候,需要提供相应的定价依据。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国内外星巴克咖啡的定价差异问题:一方面,各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存在极大差异,除了咖啡豆的不同,还要有房租、仓储、物流、人工等成本,北京本地的房租贵不贵?我国的仓储物流成本高不高?人工费用是不是一直在涨?对国内情况稍有了解的人都一定会说出三个“YES”。另一方面,星巴克为尽快打入我国这个毫无咖啡文化根基的国家,刻意把自己塑造成小资之家形象,这就导致国内星巴克店面的消费者喜欢呆在店里品味人生,与国外多数星巴克消费者拿一杯就走的情况差别明显,翻台率太低导致运营成本蹿升。这些作为定价的依据都需要加以考虑。
更重要的是,星巴克的定价是市场行为,并不是劫掠更不是垄断。无论多么不理解,任谁都会承认,所有的国内消费者都是心甘情愿地自行进入星巴克咖啡店去消费的,而并未受到胁迫。除了星巴克,还有许多咖啡店。比如麦咖啡,那是麦当劳旗下的咖啡店;比如COSTA,那是英国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比如上岛咖啡,那是台湾地区的咖啡品牌;又比如太平洋咖啡,那是华润集团旗下的连锁咖啡店……咖啡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典范,如果消费者嫌星巴克的咖啡贵,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更便宜的产品。这种竞争环境下,星巴克还能获得令人惊叹的毛利率,需要的是佩服而不是指责。比起那些一亏损就要求财政补贴的垄断机构,星巴克的定价无可指摘。
星巴克的咖啡不是民生必需品,价格受到如此广泛关注,令人莫名其妙。咖啡既不是油盐酱醋,也不是米面油茶,其消费者在中国绝对是小众。而星巴克品牌咖啡的消费者,在我国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就是这么样的小众商品,却有这么多人关心,这正常吗?真要拿收入和价格的对比来说事儿,为什么不去谈谈食品价格,服装价格?或者以同样的热情去对比一下同样攸关民生福祉的房价?比如说,去对比一下纽约、伦敦和东京,去看看北京当下的房价收入比是什么水平?是不是达到了世界一线水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现在多数商品都根本谈不上便宜,吃的贵,用的贵,住的更贵。造成这一诡异情况的原因在于人民币,其在国外升值、在国内贬值,导致了国产商品出口让利于人,国内居民在家忍受通胀。这种真正的价格现象为什么没有严肃的讨论呢?
攻击星巴克似乎有天然的支持者存在;它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餐饮连锁店,一个美国品牌,价格较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一个承诺相关领域向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资本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个经过痛苦改革才放弃了价格管制,并力图让价格成为指导资源流向的标准的经济体,要警惕经济领域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