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需要稳中求进的改革
阅读提示:纵观世界全局,金字塔格局是比较固化的,利益格局早已划分清楚,非有大机遇无法系统重构大格局。
特约撰稿/沈洪溥
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系统阐述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府施政方略。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方面的论断:一方面,李总理表示,中国经济的表现处在合理区间,不会“硬着陆”,2014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指标能够完成;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开放”、“创新”等关键词,要依靠“强改革”而不是“微刺激”来推动市场活力提升。尽管若干论点已经被多次宣示,但将诸多政策取向元素熔于一炉的完整表述尚不多见。可以这样认为,这是总理对政府下阶段行政的主要思路阐示。
以当前经济形势论,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波动、结构调整有所停滞、对刺激政策有所依赖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能要求经济运行尽善尽美,在较大尺度上符合理论就也能算OK。
从统计局刚发布的8月PMI、发电和工业品价格等系列指标来看,宏观经济的环比走向可能较7月出现了一些回落,但幅度不大。究其原因,上半年内需和外需明显分化——内需继续走弱,外需有所回升,两个方向作用力相反。外需拉动出口,而内需拖累投资,一旦内需稍微走稳,出口拉动的力量就让数据显得好看;而一旦内需更低迷,则出口的拉动力就变得羸弱,指标就不那么美观。由于出口形势较好,宏观经济一度在今年二季度形成了暂时企稳的局面,乐观气氛开始抬头。其实,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了大致五年左右才在欧美初步企稳,作为受危机冲击的新兴市场国家,要有再受上三五年低迷的准备。
“微刺激”和“稳增长”仍是必要的。年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几个投资重点领域,如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污染防治等民生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没有问题的。一是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共品供给水平与效率,补足很多区域的发展欠账,让这些没有高铁的、住了多年棚户的、身受污染之苦的许多民众也能分享发展福利,改善生活水平;二是有助于拉动就业,调控增速不是唯一目的,增长的目的是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调结构要在人人有饭吃的基础上去优化结构,如果经济体系的就业创造能力失去保障,新增劳动力饿了肚子,哪怕画再大再美的饼也无法维护社会基本秩序;三是在政府财力许可情况下,在确保为民生服务的水准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采取“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仍很有必要。毕竟,更有力地支持服务业、三农、小微、民营企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既有助于社会就业总水平提升,也有助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对改革和创新的现实意义需要深入理解。全面改革不意味着推倒重来,不意味着现行的一切都必须抛开;创新也不意味着旧的产业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传统行业的企业都要转型成新经济。有例为证,过去二十年,自有互联网以来,我们已经见识过一次大泡沫、若干次小泡沫。创新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可以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不能指望炼钢造船的人和摊煎饼的人一样整天扯什么“互联网思维”,因为做餐饮多是轻资产,和做重工业、做装备制造业根本不是一回事;改革可以是简政放权,可以是体制改革,也可以是机制改革,不能说选择制约产业运行机制的弊端进行调整优化,以便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就不是改革。说到底,做实在事、做实业的人是经济的脊梁,是推动经济从调整走向繁荣的最主要动力。
一言以蔽之,我们期待一场稳中求进的改革。纵观世界全局,金字塔格局是比较固化的,利益格局早已划分清楚,非有大机遇无法系统重构大格局。而现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要向上走一步提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都要从其他国家的碗里拿走一杯羹,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一步步向前走,守正出奇,稳中求胜。经济转型升级如同一场战役,在几个大的关键性产业上翻了身,等于占领了几个重要高地,再依次在几个产业拥有优势,等于多挖了几条壕沟,进而在几个产业上有了话语权,又等于吃掉了对手的有生力量……如是再一再二再三,几代人努力下来,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构想。这也是持久战。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