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广域 > 正文

证金公司的新角色

日期:2015-07-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特约撰稿/聂日明
 
  7月初,中国A股股指快速跌落,为了避免快速下跌的股价触发融资融券的强行平仓,央行、证监会等部委启动了许多救市政策,其中掏出真金白银购买股票维持股价最为股民关注,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以下称“证金公司”)是这一措施的主要操盘手。
中国融资融券市场有两层市场:第一层是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投资者以自有资金和股票为授信依据向券商借入资金(融资)和股票(融券);第二层是证金公司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亦称转融通),券商为了扩大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业务,需要向证金公司借入资金和股票,这一过程是信用融资。证金公司借出的资金和股票主要来自银行、其他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
  这种制度安排是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做出的。中国的券商学不了美国的投行。它们的规模远小于银行,资金动员能力远不及银行,在债券承销、并购贷款等有大额融资需求的业务上,很难竞争过银行。这一短板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上体现得更明显。券商的自有资本和股票很少,如果要扩大融资融券规模,就必须对外融资融券。但在银行间市场中,券商不是银行的主要交易对手,无法通过无抵押信用融资的方式向银行、保险借款,只能以资产抵押、券商收益凭证等对外融资,便利性、融资规模等不及银行之间的信用拆借。
  证金承担的就是对券商信用融资的角色,其他机构的资金和股票集中到证金公司,由后者“批发”给券商,券商再“零售”给投资者。证金公司的角色是垄断性的。
  正是证金公司承担的为券商提供流动性的角色,此次股灾中,证金公司成为救市的主角。由于清理民间配资业务,股票下跌带来的融资盘爆仓、被强平,大量股票直接在跌停板卖出,形成踩踏。如果不制止踩踏,会有更多的融资炒股被爆仓,股票质押融资被要求补充质押品,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会触发系统性风险。
  这时,证金公司新增了两个角色。第一,央行向证金提供流动性,证金向券商提供流动性,避免证券业流动性短缺。7月9日,央行表态将协助证金公司获得充足的流动性,并以自身信用为证金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融作担保;7月10日,银河证券采用股票质押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1000亿信用额度,用于股票回购与二级市场自营业务。第二,证金公司直接参与股票二级市场的买卖,稳定市场情绪。7月4日起,证金就筹集了数千亿资金,通过购买蓝筹ETF、中小板等方式,拉抬股价,使得股票在7月9、10日全线飘红。这也使得证金公司成为A股事实上的平准基金。
  回过头来看,证金公司先天就存在问题。证金公司的业务本质上就是吸收资金(股票)、向券商放贷(股票),与银行无异,并非简单的融资中介。既然如此,证金公司就应该按照银行监管(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来监管,纳入到银监会和央行的监管框架。证金公司设立之初,监管层就应该为融资融券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而准备预案,而作为类银行和相对系统性重要的金融机构,央行应该对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显然,谁都没有预料到这一点。
  除此以外,证金公司要承担平准基金的新角色,还有其他待决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救市的触发因素和目标是什么?是股指暴跌,还是系统性重要的券商的流动性风险,抑或其他。这次救市的过程中,公众、券商和投资者对挽救的对象、救市的目标缺乏共识,过程十分混乱,股指略有回升,民间配资就出现猛烈回潮,正是股民基于政府不会让股指下跌的预期做出的。其次,平准基金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违反了股市公平交易的原则。此次救市过程中,证金和汇金拉谁、谁就涨停,不拉就跌停,救市操作的公平性总会被质疑。证金公司要发挥平准基金的角色,救市的手段还需要认真思量。(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