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帐篷对峙”始末
此次“帐篷对峙”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双方纠葛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边境问题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解决方案。相反,此次对峙历时长、双方要价加码,意味着这样的对峙,还有可能更多地出现。
撰稿|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应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邀请,印度外长库尔希德于5月9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访问被认为是为中国总理首访印度做准备。中印互访,透露出中印双方增信释疑、谋求龙象共舞的积极信号。
然而,看似顺利的印度外长访华,可谓“一波三折”。还在五六天之前,印度反对党人民党主席拉杰纳特-辛格高调要求外长取消计划中的访华之行,印度媒体也在恶炒“中国入侵”,称此时访华不合时宜。
那么,库尔希德访华之前,中印边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愉快”呢?
边界惊现“帐篷对峙”
4月15日,约50名、一个排的中国士兵,进入拉达克地区,在一个叫“斗拉特别奥里地”的地区安营扎寨,搭起帐篷。
印度边境武装警察部队,也迅速在中国士兵的帐篷前300米处搭起了帐篷。
双方帐篷相互对峙,都没有撤走的意思。
印媒称,中国军队“入侵”印度领土10公里,并赖着不走了。印度国防部称,中方“越界”深入达19公里。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军队从未入侵印度领土,中国军队搭建的帐篷,在中国领土和实际控制线以内。
中印边界,分为东段、中段及西段,全长达2000公里,可几乎从来没有正式划分过边境线,各方主张的“实际控制线”,经常是相互重叠的。边境谈判谈了半个世纪,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进展。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赛义德·阿克巴尔丁说:“我们将这一事件视为两国边防部队面对面的对峙。”他接着说,该事件是由于双方对于“实际控制线”认识的不同造成的,“双方应立即通过外交或其他渠道协商,以审视当前状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
对峙起因
“帐篷对峙”形成的紧张气氛,令人想起51年前的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中国发起了捍卫领土主权的边境战争,印度惨败。“帐篷对峙”发生后,印度媒体炸开了锅,纷纷惊呼“中国入侵”,甚至有的印度媒体呼吁由印度国防军直接替换与中方对峙的印度边境武装警察,准备开战。
不过,在另一侧,中方看似很“淡定”,中国媒体不论是官媒还是大众媒介,均对此轻描淡写。
外国观察家观察过中国1949年以来历次对外武装冲突或战争,得出一个结论:中方每次战争之前,官媒都会指对方为侵略者,发出“忍无可忍,不必再忍”的信号。这次“帐篷对峙”,并没有这样的信号。
也有研究过中国近段时期以来在东海与南海通过“对峙”手段,积极恢复主权的手法,发现发生在中印边界西段上这一对峙,并无可比之处。没有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大规模要求该地区主权的前奏。
既然不是出于“打架”,中方缘何又“出拳”呢?
印媒猜测,近年来,印度增兵边界,并把一些固定军事设施所建的地方,不断往前沿推,肯定引起中方不快。
在达拉克地区,印军这几年“小动作”不断,一方面建起了可以起降安-32型和C-130J型飞机的跑道,另一方面,以方便巡逻队休息之名,建起了至少四处固定掩体,其中一个掩体已经建成。此外,还建造了观察塔,这使喀喇昆仑山的重要山口处于印军监视范围,威胁了中国和巴基斯坦连接起来的喀喇昆仑山公路的安全。
而印度所有这一切紧靠其所谓“实控线”上的“小动作”,均违反了中印2005年达成的实控区内保持安宁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中方此举被认为是被迫采取措施,以便让印方自觉遵守协议,迫使印军不再采取新的针对性措施。
启动“国旗会谈”
“国旗会谈”是中印两国商定的由两国边界军官面对面磋商的一种解决冲突的会议机制。对峙发生后的三天,中印双方召开了第一次国旗会谈,没有取得进展。
这之后,随着印度媒体的炒作,冲突有人为夸张的可能。这阻碍了第二次国旗会谈的举行。
4月22日,中印进行电话会谈以避免事件升级,这次会谈敲定于次日举行新一轮国旗会谈。不过,23日举行的国旗会谈,还是没能打破僵局。
印度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居然调集一个步兵团进驻拉达克地区,向中国施压。印度陆军总司令也飞往中印边境争议区视察,展现强硬姿态。印方甚至派出巡逻队,绕到中方帐篷后面巡逻,做出随时切断中方补给线的姿态。印度陆军的无人侦察机也时时从此地飞过。
中方还是“我自岿然不动”,安然守在帐篷里,没有要撤走帐篷之意。
到4月29日,印媒称解放军帐篷数量增加到5个,还部署了獒犬值守。
4月30日,中印第三次国旗会谈还是未取得进展。国旗会谈这一层面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双方同意把会谈层级上升为“外交层级”。
日本“火中取栗”
中印边界“帐篷对峙”,令日本一些政客兴奋不已。
日本一直谋求在亚洲打造一个“价值弧”,以包围与遏制中国,甚至日本也毫不掩饰在亚洲打造一个以“日、澳、印”为主体的“亚洲北约”,以对抗中国。
日本内阁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借参加新德里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之机,5月3日到访印度,瞅准了中印之间问题,挑拨中印关系。
麻生说:“日本在海上与中国相邻,印度在陆上与中国接壤。在过去超过1500年的历史中,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就没有特别顺畅过。”
麻生用“我们”集合词把印度也拉入这一逻辑中。
麻生在一场演讲中称,日本与印度存在“民主主义”关系,未来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性必然提高,日、印有必要扩大海洋安保领域合作。
日本极力挑拨,印度心领神会,印度方面放出消息,原定于5月底访日的印度总理辛格,准备把只有一天的访日行程,多延长一天,以便与日方深入交换意见。
这明显就是说给中方听的。
不过,印度并不会随着日本的魔笛起舞。印度总理辛格斥责媒体恶炒中印关系,称中印问题有机制路径,可和平友好解决。辛格称,低调解决这一对峙的做法,将获得印度人民的支持。
对峙获得解决
到5月4日,印方开始释放友好姿态,称已经停止到解放军帐篷后方巡逻。
5月5日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共识:同时撤兵,结束对峙。
《印度教徒报》援引外交部人员的话说:“随着中印结束拉达克东部斗拉特别奥里地长达三周的对峙,外交终于赢得了胜利。”
中国军队在5月5日晚7点左右拆掉帐篷开始撤退,奉命与中方对峙的印度边境武装警察部队,也开始退回到原来的驻地。到晚上10点左右,该地区已经没有军队和他们的随身用具了。
双方妥协的内幕是什么呢?《印度时报》网站5月7日报道称,印度为中国撤离放弃了久马尔岗哨。
报道称,尽管政府坚持说并没有为了结束拉达克东部的对峙而对中国做出让步,但印度军队似乎为了达成协议而同意拆除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久马尔建造的掩体。这是中国所反对的先发制人措施之一。
不过,中印边界问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包括东线的藏南(印称阿鲁纳恰尔邦)在内,中印争议领土面积多达到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北京地区那么大,这在当今世界陆上领土争端中也是少见的,要解决这一庞大的领土争议,不论在军事手段还是外交手段上,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国是核不扩散体系下的合法的有核国家,印度则是在核不扩散体系之外的非法拥核国家,随着这几年美国对印度核国家地位的承认,印度在国际上已经变成核大国。从核威慑及核战争理论上看,两个核大国爆发全面军事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然是在核第二次打击能力持平的情况下。
而从地缘政治上看,如果中方展现强硬姿态,有可能把印度推入到美国主导或日本谋求的对华包围圈中。现在,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印应有更多的领域容得下双方合作。
此次“帐篷对峙”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双方纠葛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边境问题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解决方案。相反,此次对峙历时长、双方要价加码,意味着这样的对峙,还有可能更多地出现。不过,此次对峙,至少在外交层面解决问题找到了希望和案例,对今后频繁出现的对峙或冲突,将会产生机制性的解决路径依赖。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