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新《回忆录》剑指2016
撰稿|韩洁颖
希拉里又回来了,这次是带着自己的第二本回忆录《艰难抉择》(Hard Choices)。
2003年,这位美国前第一夫人曾凭借一本《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 (Living History)风靡全球,书中以其白宫八年生活为中心,谈政治析情感。而新书是以希拉里四年的国务卿职场生涯为中心,忆亲情述当下。
高调宣传新书、密集接受访谈、粉丝通宵苦等,媒体纷纷猜测这位期待“活在当下”的女政治家试图借新书“试水”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主打亲情牌
一直以来,“强势”和“争议”是对希拉里评价的高频词汇,强势源自其性格,争议来自其政绩。但不管怎样,身为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的前国务卿,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敬业为美国服务。
“希拉里值得美国以及国人的尊重,国务卿是一项苦差事,她以令人羡慕的决心和非凡的忍耐力完成了这项任务。”《纽约观察家》在她离任时这样赞誉。
再看看其在任4年中创造的无数个数字:访问了112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年访问28个国家;出访总里程达到了956733英里,相当于绕地球38.42圈;有出访任务的天数总共有401天,远远超过了1年……
不过,这反倒成了她政治生涯勇攀高峰的绊脚石。曾经有人说过,在美国,男人嫌恶希拉里,是因为对老婆势力的恐惧以及性掌控力的焦虑。虽有夸张之意,但多少也道出了其铁腕形象的负面效应:浑身上下散发着对权势掌控的欲望和野心,就如反对者给她起的绰号“四处伸手的章鱼”。
希拉里自然明白这点,所以在新书中母亲、女儿轮番上阵,努力塑造她女性柔软的一面。
“在书中,希拉里回顾了母亲多萝西·罗德姆坎特的一生,记录了其是如何在历经艰难的同时勇敢生活的。”美国《时尚》杂志网站在母亲节推出了希拉里新书节选。
“母亲的童年可以用悲剧和遗弃来解读。年幼时她的父母不断争吵并最终离婚,没人愿意抚养的母亲被送到了严苛冷漠的祖父母家,在那里,母亲甚至没有在餐桌上吃饭的资格。这段经历导致了她14岁就脱离家庭靠当女佣自立,后来在女主人的激励和关爱下读完了高中。母亲曾经回到过芝加哥希望能同生母重新建立关系,但这一梦想破碎了,直到遇到父亲她才得以拥有正常家庭生活,这段过去也使得母亲在我和两个弟弟身上投注了大量的母爱。”
而让希拉里最惊讶的是母亲在经历磨难后仍旧保有一颗爱心和冷静的头脑。“我永远也忘不了母亲的回答:‘因为在我困难时有人给予过关爱,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我却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多萝西还是希拉里政治生涯中的精神领袖。“有她在我的身边就是一个最好的安慰,特别是在2008年大选后的那些艰难时刻。我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挨着她坐在小小的早餐桌边,向她倾诉一切。”
当希拉里成为美国国务卿时,多萝西已经年近90。“虽然母亲仍旧活力满满,但健康问题尤其是心脏病在困扰着她,我再也不放心让母亲独自生活。”
2011年10月31日的夜晚,为了送弥留之际的母亲最后一程,希拉里取消了英国和土耳其的出访行程,“我的团队已经登机,等我一到,飞机就会出发。这时我接到了电话,告知我母亲被紧急送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医院。我马上取消行程,奔赴医院,家人们也从纽约出发……母亲一生中,都是个勇士,但人生终须放手。我坐在床边最后一次握住她的手,在我的生命中没人能够超越她带给我的影响”。书中用这么一段感人的文字记录了母亲多萝西最后的时候。
希拉里还谈到了她和女儿切尔西的相处。“当我第一次在医院抱起切尔西的时候,就意识到我的使命是给她创造好的机会健康成长。当她慢慢长大,自主步入社会,我的责任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她即将拥有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我终于要升级成为期盼已久的新角色:外祖母。”书中写道。
除此之外,这位美国前第一夫人也不忘对大家“哭哭穷”。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希拉里宣称她和丈夫离开白宫时不仅“身无分文”,还债台高筑完全破产。
“我们那个时候没钱,为了抵押、房子和切尔西的教育,我们费尽心力,东拼西凑,很不容易。”希拉里回忆。
不过共和党官员们却立马表示“别相信这种腔调”。根据税收记录,2000年到2007年,克林顿夫妇收入超过1.09亿美元。2004年,克林顿夫妇偿还了全部诉讼债务。要知道,单希拉里第一本回忆录的预付稿费就高达800万美元。
追忆华彩
对美国的外交发展而言,希拉里带来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她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奥巴马。
自信的希拉里也将这四年看做自己政治生涯的绚丽绽放,在新书中回顾了她任期内所经历重大外交事件,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细节。
按照书中的描述,不论是中东还是俄罗斯,再到阿富汗、利比亚还是中国,每一个她曾做出的外交政策都面临过艰难的抉择。
《洛杉矶时报》的一篇书评这样总结,“《艰难抉择》以一个‘政治强手’的角度生动且连贯地讲述了其在任间的外交创新和危机,包括重回亚洲、2009年的阿富汗战争之变、美俄关系的重启、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问题怪圈等”。
2012年的班加西事件被认为是希拉里政治生命的“滑铁卢”,四位美国外交官在利比亚身亡的惨剧不仅伤了美国外交,更成为其“最大的遗憾”。
在这本应是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她却拒绝就此事接受公众的指责。希拉里将问题归咎于当地薄弱的安全力量和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由此引发了多个国家伊斯兰教教徒的流血冲突。
“我知道很多人不想听到那次动乱是由一部网络电影引发的这样的言论,”她说道,“但实情就是这样的。”
而在谈及国会发起的有关班加西调查的听证会时,书中的笔调略带挑衅和不满。
“这并不能代表什么,”在她长达33页的相关章节写着,“没有答案的问题和没被听取的答案是有区别的。我不会踩在死者背上成为这场政治纠葛的一部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存在完美的解释。但这不应当与不作努力发掘真相或者逃避告诉美国民众实情混淆起来。”
她称自己在是否武装叙利亚反对派这一问题上与总统有过分歧,并最终败下阵来。
“总统倾向于保持现状、不迈出武装叙利亚反对派的重要一步。”希拉里说,尽管她始终认为武装叙利亚反对派更有助于美国,但她还是尊重了奥巴马的意见,“在我们的合作关系开始时,他承诺一切都会进行公平协商,他确实做到了。只是在叙利亚问题上,我没有占上风。”
希拉里认为自己准确预估了“阿拉伯之春”,传达出支持改革的精神信号;也是她力排众议,最终促成了总统实施对本·拉登的猎杀行动,当猎杀行动开始后,“我看着总统,他很冷静。可以说,那是我作为其助手最自豪的一天。”
她为饱受批评的美俄关系“重启”辩护,称“重启”是个语言学错误,并在最后再次警告大家“与莫斯科方面的关系已经进入不稳定期”。
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希拉里也对自己投票授权美国攻占伊拉克做了反省,正如她在书中说到的:“在我们的政治文化中,承认自己犯错常常是软弱的表现,但实际上这恰是个人和国家的成长标志。这是我在就任期间学到的另一课。”
尽管秉承不谈八卦的宗旨,但同为“凡人”的希拉里也不能免俗。作为此类回忆录最有价值的部分,她用少量篇幅辛辣点评了与其“过招”的各国“大佬”。
这其中以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最让人印象深刻,在希拉里看来“萨科齐是个话匣子,总会发出自言自语的意识流”,他在私下会更富“戏剧性”。
德国总理默克尔却正好相反,她有“铁一般的决心。她将整个欧洲的重量扛在自己肩上”。希拉里还不忘幽默地回忆了她和默克尔的“撞脸事件”——两人穿着类似的套装、梳着相同的发型握手,“那张新闻图只有我俩的侧面,读者很难辨认究竟谁是默克尔,谁是希拉里”。
当提到“老冤家”普京,希拉里非常坦率:“他总在试验你,一直逼你。”她表示普京渴求更多权力、更大领土与影响力,喜欢追寻“好斗零和的生活方式”。
至于其老搭档奥巴马,书中从当初初次见面的尴尬到后来关系的融洽无所不包,也不时流露出美国总统的搞笑本质,“在一次会议上,奥巴马把我拉到一边说:‘我需要和你谈谈。’我想他可能要跟我讨论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相反,他在我耳边低声提醒:‘你的牙齿上有东西!’”
剑指2016
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政要向来有出书的爱好,有人为了金钱、有人则是不吐不快,希拉里如此大阵仗却为何事?
即便希拉里在书中表示“是否参加2016年总统选举还未做出决定”,可此举被美国媒体解读为她正式宣布参加2016年大选之前的“热身”。
“她表示还没决定(是否参加竞选),或者她已经决定,只是不说而已”,《洛杉矶时报》的文章这样评价。
《华盛顿邮报》则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直接揭开谜底:希拉里一定会参选。
想来希拉里的确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如果谈到经验和能力,希拉里是有胜券在握,恐怕美国国内是找不出比她“更擅长驾驭内政外交的参选人了”;再看看潜在的对手名单,老爷爷拜登、共和党新星马尔科·卢比奥等都难以与之匹敌;一边坐拥老公克林顿的恩爱相伴,一边是同党伙伴们的公开力挺,就在其新书签售的华盛顿场上,佐治亚州的国会众议员路易斯还不辞辛苦跑来站台;身体状况不赖,完全符合参加竞选的健康标准;至于竞选的资金和舆论宣传,这完全不是她需要考虑的范畴,早已适应了闪光灯追逐的她,走到哪儿都少不了选民们的追逐和鼓励。
图书代理商直接把《艰难抉择》唤为希拉里的“竞选白皮书”。“她想做的就是将其政治履历直接呈现出来,然后继续去做别的事。这就是她选择出书的原因。”
希拉里的不坦诚使得一些媒体不太痛快。《时代周刊》在研究了新书中的词语表述后发文称,希拉里在书中回避了“艰难的选择”。
文章指出希拉里采取了一种中立保守的态度进行论述,完全没有敞开心扉,“这明显是不想得罪任何一方的表现”;同时书中的很多语句,都是参加竞选的陈词滥调,比如“我希望美国人能选择包容性政治,有让美国释放创造力、潜能的共同愿景,让美国变得更加富强。”“新的世界需要新的体系风格……而这更多的应该是弗兰克·盖里的精神而非希腊古典的建筑风格。”
《纽约时报》的书评中说,希拉里认为“另一个艰难的选择即将到来”,这难道不是打定主意参加竞选的派头吗?
不过,希拉里不急于表露心事也情有可原。就时间而言,距离下次竞选还有两年的时间,出书只是这场权力游戏的第一步。虽然最新的民调显示她的选民支持率居高不下,但在这个选民“朝三暮四”的新年代,没有稳扎稳打的毅力和定力绝对不可能笑到最后。
并且希拉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地位和潜质。在这个仍旧是男性把控的政坛,她还需要承受“强加在参政女性身上的双重标准”,美国媒体撰文称,“不管是服装、仪态和发型,你都不能毁在它们手上”。因此为了更好地生存,她必须精心规划出一条中间路线,使选民不再在性别选择上犹疑,为未来的逐鹿铺路。
当然也有可能希拉里是真的还在“艰难抉择”并最终选择放弃,但在众人看来这一幕发生的可能性是极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