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环球 > 正文

中美对话:“信任赤字”显现

日期:2014-07-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再次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两个命运共同体想要真正实现共赢,或者说想要躲开对话变“对骂”的陷阱,消除“战略信任赤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撰稿|韩洁颖
 
      中美之间现有的对话和磋商机制有90多个,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个。
  一边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边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两个角色聚到一起都会聊些什么本就吊人胃口。加上自去年华盛顿对话结束后,中美关系走上了一段“相爱相杀”的旅程,导致今年的这轮对话更加让人期待。
  
逆风而上
                       
  2014年7月9日,为期两天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北京拉开了帷幕。
  当天恰逢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43周年,正是那短短的48小时恢复了中断20余年的中美两国交往,两国由多年的对抗走向了合作。另外,今年也是中美正式建交35周年,以及11月份北京“习奥会”的年末高潮,种种因素都为本已滑下“冷战”的中美关系增添了几分暖意。
  但相较于前五轮的轻松和乐观,此次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过去一年两国关系“遭遇逆风”的背景下展开的,因而早在对话开始前外界就叫衰声不断。
  “美国和中国高官很可能在近日举行的第六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聚焦彼此的合作领域,但大家几乎都不指望本轮会议能够从实质上改变两国政府的关系。”美国之音电台7日的报道称。
  美联社以《中美对话迎来考验》为题进行了报道,文中称中美高层将就60多个话题进行讨论,双方将用两天的时间来检验他们的对话能否达成双方艰难的妥协,抑或只是谈谈而已。
  “中美共同体”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德国《明镜》周刊网站认为“双方的争吵已经酝酿于其中”。
  国际舆论中的悲观主义论调“有一定的根据”,美国联邦出庭律师张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他分析称,考虑到今年出现的诸多分歧以及未来可能继续出现的冲突,美国政府、官员以及研究机构认为两国的关系正在“螺旋式恶化”。
  这同阴晴不定的中美关系不无关系。虽然去年“习奥庄园会”上两位领导人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但双方出现立场分歧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从美国“拒认”中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斯诺登引发的网络安全战,再到美方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华盛顿政府频繁就东海和南中国海岛礁主权争端等问题表态等。旧患加新伤,双边、区域和国际问题导致两国的战略猜疑情绪急速上升。
  中方认为,美国在涉及中国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有“偏架”之嫌。今年4月25日,白宫发表了总统奥巴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首脑会谈后的美日联合声明,宣称美国认同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白纸黑字给了那些寄希望于美国中立态度的乐观者一记响亮的耳光。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炮轰美国一直在选边站,只不过是将过去的“隐性”逐渐转向“显性”而已。
  文章称,奥巴马不仅将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而且又因美菲新防卫条约而可以再度驻军菲律宾。“与此同时,在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后,中国内部认为其最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张军解释说。就曾有观察人士指出,不论南海争议还是东海争议,抑或是所有涉及中国安全的相关领域,美国都在其中扮演着制造风暴的角色;其根本主旨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制衡中国战略的体现。
  而美国政坛的一些人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行为视作是“咄咄逼人”之举。张军告诉《新民周刊》,美国内部的确存在着一种担忧,那就是中国的崛起最终会对其他国家形成武力威胁。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和领域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例如中俄政治安全、中欧经贸投资等,这一局面不仅改变了国家过去以中美关系为核心的大国政治,更是对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冲击。
  美国一方面担心中美关系就此一落千丈。中俄一旦联手,奥巴马必定焦头烂额。加上两国不断攀升的经贸金额,中国这块肥田不能旁落他国;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凭借不断上升的影响力“有所作为”, 因为从乌克兰到伊拉克,美国种下的恶果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影响力和声誉。不难想象,角色的分裂使得美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也激怒了中国政府。
  除此之外,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内涵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一年前习近平和奥巴马在 “庄园会”后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共识,为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基调。
  中国政府认为,当前双方已经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格局,因此两国不是你死我活般的争斗,而应该是不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身利益,追求共同发展与互利双赢。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9次提及此词,并以“积土成山”为喻,呼吁双方“不为一事所惑,不为一言所扰”,“一步一个脚印,携手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他还重申“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但是美国人更看重的是“务实合作和建设性管控分歧”。 就如克里会后所表示的:“我们追求的两国关系不是战略对抗,而是面对共同挑战展开务实合作,并能积极应对彼此的分歧。”
  就连奥巴马书面致辞的原稿也写的是“a new model of relations with China”,而非“a new model of major-country relations”。
  张军说:“美国实际是希望中国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基本的就是和邻国友好相处。而中国肯定是希望美国能够尊重自己的核心利益,比如东海和南海问题。”
  由此可见,双方的这次“对表”任重而道远,否则中美关系有渐行渐远的忧虑。
  当然,中美两国的关系远非一个“逆风”或“顺风”能囊括全部。就如路透社援引一位美国官员的话说“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好比好莱坞电影大片,演员多、利益交汇,不能看做是一张静止的图片”。
 
经济领域一枝独秀
             
  在10日两国分别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中美双方均表示本轮对话和磋商“具有建设意义”。的确,两天对话交出了300多项合作成果的答卷不可不谓“量大”,随后发表的具体清单更涵盖了反恐、反腐、海关、海事、交通、领事、能源与气候变化、核安全等广泛领域的合作。
  表面上看,S&ED的对话范围越来越被拓宽,但随着中美“信任赤字”的显现,对话机制背后的弊病暴露无遗。所谓战略与经济对话,必然由“战略安全”加“经济贸易”两部分组成,而今却出现了过度倚重“经济贸易”对话的瘸腿趋势。
  早前就有分析人士指出,用经济防止滑向“冷战”,这是中美两国决策层当下的共同选择。作为重塑经贸关系的焦点,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被看得格外重要。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鲍卡斯在上任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就谈到,敲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将是他的任期内的主要任务之一。果不其然,BIT在此次对话中取得了“历史性”进展——设立了清晰的时间表。
  早在1986年,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由美方提出,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搁置,后在2008年重启。在去年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确认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基础展开谈判,此后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在今年1月、3月、6月双方已经进行了3次谈判,第14轮谈判很快将会到来。在7月9日的吹风会上,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透露,BIT谈判即将完成文本谈判,在此基础上将启动负面清单谈判。
  之后的联合记者会上,汪洋对于“文本谈判结束”和“启动负面清单谈判”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中美双方争取在年内完成文本谈判,明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
  这一表态被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为“历史性进展”。不过可以预见,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的经济体,明年开始的负面清单谈判“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IT的硕果仅存没能掩盖S&ED的无所适从。《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称,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虽就年内确定投资协定的基本框架达成共识,但在领土等问题上的对立依然得不到解决,“重视经济”主旋律中依然夹杂着危险的因素。
  作为一个高级别的战略安全对话机制,此次的共识却只囿于在反恐和核不扩散这些双方早有共识的“老问题”, 似乎有意无意回避两国围绕跨国网络攻击指控以及地缘政治而存在的利益冲突。
  5月19日,美国司法部以所谓“网络间谍”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官侵入美国公司电脑并窃取商业机密后,导致中国暂停参与美中网络工作组的工作,北京方面随即予以反击。此前美国高官向媒体透露了美方想要取得进展的领域:重启中美网络工作小组。但从公布的联合公报看来,事件未取得任何进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称,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中美政要的谈话显示,双方在这方面的分歧依然巨大。报道称,美国国务卿克里不点名地批评说,网络黑客和盗窃问题给美国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则表示,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损害别国利益的工具,中国希望美国为中美在网络领域开展对话合作创造条件。
  更为敏感的地缘问题也无功而返。日本2012年推行的“钓鱼岛国有化”政策导致中美日三国关系急转直下,这也成为了亚太安全局势走向紧张的开始。但是前五轮中美对话中战略安全领域几乎毫无涉及,对话机制在其中的沟通无力暴露无遗,即便是在第六回合,短短的一天交流也颇有针锋对麦芒的意味。  杨洁篪再次呼吁美国在东海和南中国海问题上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恪守不选边站队的承诺,为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克里则表示,希望所有权利诉求方以和平的外交方式和国际法则解决分歧。
  在S&ED之前和之后,中美之间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高层对话沟通机制,来解决对两国、地区甚至是全球秩序构成挑战的棘手问题,同时经济合作又是中美战略对话的基础,所以当西太平洋局势出现变数时,双方政府的措手不及也是意料之中的。
 
信任赤字扰乱双边关系
  
  事实上,随着中美两国进入到更为成熟的伙伴关系,戏剧性的意外已经不可能发生。再次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两个命运共同体想要真正实现共赢,或者说想要躲开对话变“对骂”的陷阱,消除“战略信任赤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出现信任赤字的原因一方面是“美方缺乏对中国的客观认识”,另一方面,“中方对美国立场的担忧主要源于美政策的摇摆性,更多是反应式的”。
    “不互信和误解甚至比两国间真正存在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张军表示,双方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意识到“新型大国关系”的含义和目标。
  这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课题,其间还夹杂着对话变“对骂”的种种障碍,只是求解的方式非常简单:一次次坦诚的对话和沟通。而不断完善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必将成为共同坚持的渠道。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