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环球 > 正文

巴以冲突,在2014意味着什么

日期:2014-07-3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到叙利亚内战,再到伊拉克危机和巴以冲突,中东每一天都向深渊更近一步。这就像1914年的欧洲,各国都在梦游,最终大祸临头。


撰稿|朱宇伦
 
     

 耶路撒冷,Jerusalem,Jeru意为和平,Salem意为城市,耶路撒冷在英文中的寓意正是“和平之城”。然而,这样美好的寓意却似乎没有给这座圣城和它周边的土地带来好运,自1948年以色列立国以来,位于地中海东岸、约旦河西岸的这片土地上,因为宗教,因为种族,或是因为这样那样错综复杂的原因,战火似乎从未消弭。
  而今年7月份以来,伴随着哈马斯的不断发难以及以色列军队的“护刃行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曾经一度缓和的巴以局势再度紧张起来,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局势一触即发
 
  事实上,尽管“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多年以来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一直与以色列政府军处于对抗的局面,武装冲突也时有发生,但是,自从2012年以后,巴以双方其实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大部分时间里双方都在联合国等多方的斡旋之下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克制。
  可是这种暂时和平的局面却又是十分微妙的,以色列和哈马斯,无论哪一方,稍有不慎,就会使得局势向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
  而发生在2014年6月12日的3名犹太青少年被绑架的事件,恰恰成为了此次巴以冲突的导火索。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6月14日晚间在一份公开声明中证实,6月12日晚间失踪的3名犹太青年被绑架。这3名失踪的以色列青少年年龄介于16岁至19岁,是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宗教学校学生,且其中一人持有美国护照。
  内塔尼亚胡随后又在6月15日指认是哈马斯成员涉嫌绑架3名以色列青少年,警告实施绑架者将面临“严重后果”。
  这是近几年来约旦河西岸发生的针对以色列人的最严重的绑架事件,此事一出,导致巴以地区安全局势骤然紧张。
  尽管哈马斯发言人祖赫里在15日随即否认绑架事件是哈马斯所为,但为了搜寻3名失踪者,以色列国防军从14日晚起,就已经配合安全部队与警察,进入约旦河西岸地区,进行地毯式的大规模搜寻行动,并且逮捕了80余名巴勒斯坦“嫌疑人”,据称,这些人大多数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成员,其中还包括数名哈马斯高级官员。
  此外,以军6月15日还发表声明证实,以军已全面封锁约旦河西岸南部地区。以军还关闭了进出加沙地带的3个检查站。
  但是,以军的大规模行动似乎并未取得最好的结果,3名被绑架的犹太少年后被证实遭到杀害,这一消息引发了以色列当局的震怒,也引发了以色列人大为不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以色列人刚刚为那3名遭到杀害的犹太少年举行葬礼之后,7月2日,东耶路撒冷,一名叫做海达尔的巴勒斯坦少年遭到了以色列的犹太极端分子的绑架,并于几小时后被发现死于耶路撒冷东区的一处森林中,死前遭到了暴力对待。
  尽管杀人者的动机还未明确,但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极端敏感的时间节点,很难让人不把这两宗绑架凶杀案联系到一起。
  加之在此前以军的大规模搜捕中,有不少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巴勒斯坦民众的反以情绪极度高涨。因此,当天在东耶路撒冷,数百名怒不可遏的巴勒斯坦人与以军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激动的巴勒斯坦人群向以军投掷石块、焰火,焚烧轮胎,甚至砸毁了耶路撒冷轻轨在东耶地区的三个站点。以军则不断以震荡弹、橡皮子弹等驱散人群。这起冲突可谓是巴以双方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冲突,一直到当地时间晚上9点,以色列士兵才撤退。据统计,当天的冲突至少造成70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当地记者。
  此后,巴以之间的冲突一再升级,位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不断地利用火箭弹,对以色列南部边境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袭击。
  尽管这些火箭弹在战略上并未对以色列构成多大的实质性威胁,但是,这些火箭弹的存在毕竟威胁到了以色列南部居民的安全。因而,以色列发动了名为“护刃行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以保护南部边界的名义,进攻加沙地区。
  自7月8日凌晨起,以色列军队已出动战机轰炸了加沙地带的近150个目标,并出动军舰对加沙进行海上打击,打击目标包括一个哈马斯的海军指挥中心。
  而从各方面看来,以军此次的打击力度是十分巨大的,“护刃行动”开始后的头三天,以军已向加沙地带投射了将近900吨的炸药,是2012年“防务之柱”行动的两倍。
  这样高强度的轰炸,带来的势必是更大规模的伤亡。据新华社电,截至7月26日,以军“护刃行动”已造成至少83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300多人受伤,而死伤者中多数为平民,以军的伤亡则仅为数十人。
  在袭击中,一处联合国的设施也遭到轰炸,该遇袭设施为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位于加沙地带北部的学校。加沙紧急救援部门称,至少15人身亡,超过200人受伤。
  但是哈马斯方面也不是全无动作,在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也不断地在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火箭弹,数目已经到达2000余枚。而事实上,部分火箭弹的射程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特拉维夫机场,部分航空公司已经停飞了去往以色列的航班。
  此外,哈马斯还利用多年以来挖掘的通往以色列境内的地道,不断进行渗透,“饶有兴致”地和以色列人玩起了“地道战”。以色列退役将军什洛莫·布罗姆说:“以色列知道这些地道会带来问题……在任何时候,哈马斯都可以派遣数十名武装人员通过不同的地道袭击以色列社区。”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在近日对到访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哈马斯在医院、清真寺、学校、家庭下面都挖了地道,用于侵入我们的领土,绑架和杀害以色列人。面对这种放肆的恐怖主义,没有国家能够坐视不管。”
  尽管以色列人对这些地道头疼不已,长期以来却没找到很好的应对之法。
  应该说,此次的巴以冲突,以色列的进攻已经在加沙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极端的人道主义危机。因而,在国际社会的强力调停下,7月26日,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了一个为期12小时的人道主义停火协定。
  
中东“火药桶”
 
  以色列的存在,就好像在广袤的阿拉伯世界里插上了一枚来自西方的钉子,阿拉伯人显然不情愿让犹太人分享他们心目中的圣地耶路撒冷,更别说让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了。因此多年以来,约旦河西岸的这片土地上,战火不断。
  自从1948年以色列根据联大分治决议立国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大的战争,其中光是被称为中东战争的战役就多达5次,至于其他大大小小的冲突,更是不计其数,无数的巴勒斯坦难民成为了冲突的牺牲品。如果说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的话,那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被称为中东火药桶,恐怕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对于阿拉伯各国,犹太人所占的地盘真的可以用弹丸之地来形容,以色列几乎是面对着来自各处的威胁和封锁。
  但是,自古以来就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也算得上是一个狠角色。以色列立国之初,阿拉伯诸国就不满犹太人的存在,1948年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但是在此后的数十年间,阿拉伯人被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以色列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不复敢窥阴山。在“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甚至一度控制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在之后逐步蚕食巴勒斯坦,封锁加沙地带。
  尽管,这其中有当年美苏等国插手的影子,但由此足见犹太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色列人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但却也加剧了当地民族与宗教矛盾,也为日后连绵不断的巴以冲突埋下了祸根。
  回到最近的巴以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名被绑架的人质,就爆发如此大的冲突,以色列和哈马斯的领导者们未免太过小题大做,也太过不理智。宗教、民族和历史原因在此时也只能作为一个背景因素,双方的出招从根本上还是为了自身国家或组织的利益。
  首先,从以色列方面来看,有中东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重拳打击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有两个考量。
  首先,毗邻加沙地带的埃及近两年来局势不稳,自从穆尔西下台之后,更是爆发了全国性的动乱,哈马斯趁机通过走私通道运入了大批军火,这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
  其次,哈马斯与巴勒斯坦另一重要派别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已经达成和解并即将组成联合政府,团结的巴勒斯坦将对以色列构成不利因素。通过打击哈马斯,以色列可以达到分裂巴勒斯坦的目的。
  而从哈马斯方面来看,哈马斯的所作所为,亦是有自身的考虑——巴勒斯坦大选临近,一直把武装抵抗以色列作为基本政策的哈马斯,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武装冲突,借机向巴民众“展示”自身形象,从而获得民众支持。
  实际上,自从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武力夺取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视其为主要安全威胁之一的以色列就开始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严重影响了加沙人的生活,加沙地区的民众目前大部分都生活在赤贫线以下,当然,这同时也严重压缩了哈马斯的活动空间。
  通过武力获取谈判机会并拓展生存空间,恐怕也是哈马斯的目的之一。
  巴以双方各有小算盘,却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冲突也是一日甚似一日。
  历史上的巴以问题,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国的干预,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痕迹,中东战争中也不乏上述大国为双方提供武器的先例。
  而这一次,世界各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首先是视以色列为重要战略盟友的美国。即便是作为以色列的“好朋友”的美国,此次似乎也是不想多生是非,或许是担忧以色列过度打击哈马斯之后,引发哈马斯的疯狂报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中东战略,美国在其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调停者的角色。
  美国国务卿克里于21日前往埃及首都开罗,与相关官员就巴以冲突展开磋商。
  美国认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应立即实现停火,重新履行2012年11月达成的停火协议。克里努力促成由埃及提出的停火方案。
  中国方面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斡旋,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大使已于7月15日至26日访问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中东地区有关国家,就缓和当前巴以紧张局势做工作。而这已经是吴思科今年第三次巴以之行。中方之重视可见一斑。
  联合国方面则派出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作为“四方特使”(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赴埃及进行斡旋。
  
和平遥遥无期
 
  国际社会依然对于巴以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事实上此次的巴以冲突获得的关注度远不及马航MH17事件,或许公众的视线对于巴以之间打打停停的不稳定局势早已“审美疲劳”。
  但这并不代表巴以问题不需要得到解决,它是中东混乱局势的典型缩影。中东的问题可谓盘根错节,夹杂着宗教、种族和历史的各种因素,贫富差距问题,人权问题,派别之争,并由此衍生出的恐怖主义问题,着实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威胁。
  偏偏这些问题互相连缀,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据悉,ISIS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加沙,极端组织的介入,只会让问题愈加复杂化。
  所以,巴以双方要做的是先停火,维持一个相对和平的态势,然后坐下来谈判。
  可是这谈何容易,哈马斯一贯反对和谈,并且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以色列则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土地,多年以来的战争更是让宗教和种族的世仇难以泯灭。
  德国《柏林晨邮报》16日说,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到叙利亚内战,再到伊拉克危机和巴以冲突,中东每一天都向深渊更近一步。这就像1914年的欧洲,各国都在梦游,最终大祸临头。
  在12个小时的停火期之后,哈马斯拒绝了延长停火24小时的联合国提议,双方战火重燃。
  至于这场冲突何日平息,恐怕还需要长久的等待。巴勒斯坦民众渴望的长久和平,恐怕更是遥遥无期。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