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幕后杀手?
阅读提示:两名涉嫌刺杀涅姆佐夫的高加索人安佐·尔库巴舍夫和绍尔·达达耶夫已于日前被抓获。至于这起案件究竟是源于涅姆佐夫的私生活,还是牵扯到无孔不入的宗教极端组织,抑或是涉及到大国博弈,仍旧有待考证。
撰稿|朱宇伦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风的代表人物、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相信对于大多数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而他画笔下的名作《马拉之死》,恐怕比他本人更具知名度。
油画中,法国大革命后掌握政权的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物——马拉,因为政见不同,被反对派的刺客所刺杀,赤身裸体地陈尸于浴缸之中。
情节着实有些神似,200年后的莫斯科,俄罗斯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衣衫凌乱地倒在灯火阑珊的莫斯科河畔。距离陈尸地点不远处,恢宏的克里姆林宫见证了这充满阴谋论色彩的血腥一幕。
政敌之死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警方称,反对党领导人、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于当地时间2月27日深夜在首都莫斯科市中心遭不明身份者枪击身亡。这一事件在俄罗斯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天,俄罗斯内政部发言人叶连娜·阿列克谢耶娃说:“今天晚间23时15分左右,涅姆佐夫与一名女性同伴走在大石桥上。这时,一辆小轿车驶过,枪手从车里开枪射击,涅姆佐夫背部中了4枪。”
涅姆佐夫遇刺之后,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总统普京对涅姆佐夫遇害一事表示谴责,并表示这起案件存在极大的“雇凶杀人”的可能性,具有明显挑衅特点。佩斯科夫还称,普京对涅姆佐夫遇害表示哀悼,并已责成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内务部和联邦安全局成立专门小组调查此案。
适逢乌克兰危机解决的关键当口,世界各国对于俄罗斯国内发生的这起刺杀事件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
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俄国政府展开“快速、公正、透明”的调查,确保“这起恶性杀人事件的幕后黑手被绳之以法”。奥巴马在2009年曾经与涅姆佐夫会面,对他“致力于俄国反腐斗争”表示佩服。
同样,英国首相卡梅伦对这起“残酷的谋杀”表示震惊,并呼吁“必须展开快速、彻底、透明的调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发言人说,默克尔对涅姆佐夫遇刺表示“遗憾”,并敦促普京将肇事者缉拿归案。默克尔还赞扬涅姆佐夫有勇气批评俄国政府。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办公室表示,奥朗德“谴责可憎的暗杀”,并将涅姆佐夫形容为“不懈保卫民主的勇士和顽强的反腐斗士”。
而无论是悲痛的情绪抑或是谴责的声音,从俄罗斯国内到国外,对于涅姆佐夫之死的态度,都让我们没法将这起案件简单地归类为一起擦枪走火的杀人案件。
这个看起来温和、儒雅,和许多俄罗斯中年男人一样腆着小肚子的政坛老手,在政治上的作为显然并不是如他的慈眉善目一般。
简要翻看涅姆佐夫的简历,我们会很轻易地发现,曾在叶利钦时期担任过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的涅姆佐夫,是俄罗斯右翼力量联盟的创始人之一,是俄罗斯反对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可以这么说,自从普京主政俄罗斯以来,10多年的时间里,涅姆佐夫一直是普京的政坛劲敌。
2007年,涅姆佐夫甚至一度被提名为俄罗斯总统候选人。其后,2011至2012年间,他也曾多次组织反对派的大规模游行。
多年以来,涅姆佐夫几乎在所有的政治问题上都会和普京针锋相对,因而,对于普京来说,涅姆佐夫可谓是一个很让他头疼的对象。
普京的嫌疑
法国大革命时期,正是由于政治意见的不合,反对派才会派遣刺客以讨论政治问题为名,刺杀雅各宾派领袖马拉。当时的事实是,雅各宾派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几乎大权独揽,而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无疑也被深深地印上了普京的烙印。
因为政见不合而派人刺杀政治对头?尽管刺客与遇刺者的身份对调了,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把怀疑的目光,投向雷厉风行的普京“大帝”。
其实,在普京15年的主政生涯中,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
2006年,当时已经成为英国公民的前克格勃成员利特维年科在伦敦被人下毒身亡,凶手至今并未寻获。由于利特维年科常年在海外批评普京的车臣政策,他的身亡引起了英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有媒体直接点名曾有克格勃背景的普京与该案件有关。
还是在英国,另外一起死亡事件更为出名——俄罗斯前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曾经的俄罗斯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的离奇死亡。别列佐夫斯基同样也是普京的反对派,他被控多项金融诈骗和贪污等罪名。2001年,在普京一系列肃清寡头的政治风暴过后,别列佐夫斯基不得不赴英国政治避难。 2013年3月,他被发现死于自己位于伦敦的豪华公寓内。尽管伦敦警方给出了自杀的结论,但他的亲属、好友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显然,他们是将普京当作了潜在的嫌疑人。
当然,普京方面并没有承认己方与上述案件有丝毫瓜葛,大概俄罗斯特工的手段着实高明,至今也未曾有如山铁证。
有人被“暗杀”,也有诸如霍多尔科夫斯基之类的政治对手被投入大牢……15年间,普京几乎是背着清除异己的骂名,拔除了一枚又一枚政治上的钉子。
而结合之前的案例,这也就难怪许多媒体会认为是普京方面暗杀了涅姆佐夫,一来行凶者敢于在克里姆林宫附近开枪袭击,想必背后的势力不会小到哪里去,二来,涅姆佐夫十多年来的政治作为,也给了普京足够的理由对他下手。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有媒体报道,涅姆佐夫似乎掌握了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铁证,并准备在近期的反对派示威游行中公布出来。本月6日,路透社报道,涅姆佐夫的朋友索莉娜向路透社出示了一份手稿,证明他被暗杀或与乌克兰危机有关。路透社称,该手稿是一张A4纸,上面写有“来自伊万诺夫的伞兵联系上我,他们中有17人死了,他们也没有得到钱,现在他们不敢说话了”。索莉娜说,这份潦草写下的字迹来自涅姆佐夫,他当时正与自己讨论一项敏感调查——找到俄军参与乌克兰战争的证据。“他不想大声说出来,怕办公室被监听,于是写在了纸上”,索莉娜还说,因为电视台这些地方都不给他发声的空间,涅姆佐夫原打算将搜集到的证据印制100万份,直接发散给俄罗斯公众。路透社自称无法独立核实笔迹的真实性,但其标题称,潦草字迹显示,涅姆佐夫在追查俄军在乌克兰死亡情况。
如此一来,似乎坐实了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军事动作,而这,恰恰是俄罗斯一直不愿承认的。及时出手制止涅姆佐夫的行为,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行为——堵住一个人的嘴巴,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让他死去。
但是,就凭此来断定普京就是凶手未免太过武断。涅姆佐夫已经和普京作对十多年,十余年来,尽管涅姆佐夫在政坛上颇为耀眼,但是,始终未能给普京的统治带来实质性的威胁。如果在乌克兰刚刚停火的微妙时刻,选择暗杀这样一位声望颇高的反对派意见领袖,克里姆林宫未免太不明智。
就连普京自己也抨击这起案件为“具有政治意味的可耻悲剧”。只是,普京当下的首要任务,恐怕是给国内民众以及国外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睛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阴谋论合集
《马拉之死》的画布上,未曾出现的,是刺杀马拉的女刺客。而在涅姆佐夫被刺杀的案件中,也出现了一位女性——23岁的乌克兰女模特安娜·杜丽茨卡亚。
23岁、乌克兰、女模特,这样几个关键词,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俄阿尔泰地区行政长官就在自己的推特上表示,情杀的可能性最大——“一个男人应该在睡觉时间在自己的床上与自己的老婆睡觉”。杜丽茨卡亚与涅姆佐夫的风流韵事,恐怕成了其遇刺的导火索。
但是,这种说法还是太过戏谑。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杜丽茨卡亚的国籍出发进行联想。没错,依旧是乌克兰。
据俄罗斯“生活新闻”网3月3日消息,涅姆佐夫遇害案调查结果更倾向于车臣杜达耶夫营头目亚当·奥斯马耶夫实施的犯罪,他曾参与过预谋刺杀普京的计划。报道称,侦查人员不排除,反对“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分子受乌克兰情报机关雇佣,杀害俄反对派领袖可损害俄罗斯领导层的威望,破坏俄政治局势的稳定。
其实,如果向更深的层次进发,我们就不难想到,也许并不仅仅是乌克兰。乌克兰背后,西方各国与俄罗斯的博弈,恐怕才是真相所在。
俄国际文传电讯社3月1日报道称,车臣共和国领导人卡德罗夫表示,这是西方特工所为,目的是企图嫁祸俄罗斯政府,引发内乱。他说,刺杀案的组织者认为,在涅姆佐夫死后,全世界都会指责俄领导人,并引发国内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因此,毫无疑问,这是西方特工所为,目的是挑起俄罗斯内部冲突。
别看西方各国领导人纷纷对于涅姆佐夫之死表示深切同情,但是,政治博弈毕竟是政治博弈,同情背后的冷酷,或许我们谁也想不到。
与此同时,美军的军事行动也引人怀疑,尤其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节点,巧合得可怕。“美国和北约军舰进入黑海是危险信号和挑衅。”俄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3月5日说。来自美国的消息则显示,美国将派300名军事教官进入乌克兰利沃夫,这些美国军人来自第173空降旅,他们的任务是训练乌克兰政府军,培训他们如何使用武器。“德国之声”称,有消息说第一批美军已抵达乌克兰,但乌克兰国防部予以否认。乌议会同时决定将士兵人数增加至25万人,增幅为1/3。这些消息无疑都让莫斯科方面坐卧不安。
十余年间,尽管普京几乎是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式做法多为人所诟病,但是,事实是,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了前苏联的经济泥潭。因而,即便是在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面临大幅度经济制裁的最艰难时期,普京的支持率依旧能创下超过80%的新高。
如今,俄罗斯国内的民族团结氛围无疑达到了最高峰,爱国情绪暴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氛围,间接谋杀了涅姆佐夫。
从基辅独立广场响起的枪声,到马航MH17的坠落,再到如今涅姆佐夫的遇刺,无形中,似乎有一把利刃,企图割裂俄罗斯的政府与民众,进而破坏俄罗斯的这种氛围。
阴谋论的气味愈发浓厚。
涅姆佐夫一心想壮大国内代表自由主义的反对派,不曾想,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枚棋子,最终殒命于莫斯科街头。
据最新消息,两名涉嫌刺杀涅姆佐夫的高加索人安佐·尔库巴舍夫和绍尔·达达耶夫已于日前被抓获。至于这起案件究竟是源于涅姆佐夫的私生活,还是牵扯到无孔不入的宗教极端组织,抑或是如上文所说,涉及到大国博弈,仍旧有待考证。
而无论结果如何,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乌克兰当前难得的和平,能够长久下去。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