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打击IS
阅读提示:打击IS是一方面,让伊斯兰教适应现代社会,让穆斯林有尊严地幸福生活下去,才是最为任重道远的任务。
撰稿|朱宇伦
巴黎恐怖袭击、俄罗斯客机坠毁、斩首中国人质……近两周以来,一件又一件“大新闻”让整个世界一次又一次地为之震惊。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大名鼎鼎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随着时间推演,这一组织的极端性越发显现——嗜血、残忍、不择手段……
樊京辉之死
IS终于将触角伸向了东方——樊京辉,这个来自北京的50岁中年人,成为了IS推行恐怖主义道路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早在今年9月9日,据美联社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声称抓获了两名人质,一名为挪威男子,另一名为中国籍顾问。IS同时对释放人质提出了索要赎金的要求。
IS在其9月所发行的英文宣传杂志《达比格》(Dabiq)的网络版上,发布了一组所谓的人质“出售”海报,这其中就包括上述提到的两名人质。如以往被绑架的所有人质一样身着黄色囚衣的挪威男子名为奥勒·约翰·格里姆斯高-奥夫斯塔,48岁,来自挪威奥斯陆郡。另外一张黑底白字的海报则引起了中方的关切——海报上写着“Chinese Prisoner for Sale(中国人质待售)”。海报中,同样身着黄色囚衣,编号“05675”的樊京辉(FAN JINGHUI)面容憔悴、眼神空洞,左眼浮肿,明显有些异样。
该海报甚至还详细标注了樊京辉的个人信息:出生于1965年3月18日,是一名自由职业咨询师(freelance consultant),家庭住址为北京市石景山某社区。
海报下方的叙述颇为挑衅:“写给有关人士,十字军、异教徒及其盟友,还有那些被称为人权组织的机构,人质已被他的政府抛弃,政府拒绝为他的自由付出努力。”——当然这也是IS蛊惑人心的惯用伎俩。海报下方同时附上了一组电话号码用以索要赎金,称“无论谁愿意支付赎金来释放或移交人质,可根据以下电话进行联系”,并威胁称“时间有限”。
中方迅速作出回应,在消息得到确认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国方面展开了多方营救。然而,IS终究如以往一般早早失去耐心。据美联社开罗消息,当地时间11月18日上午,IS在最新一期《达比格》杂志中刊登了挪威人质以及樊京辉被处决后的遗体照片,照片中,人质头部的弹孔格外醒目,IS还不忘给照片配以文字:“遭异教徒国家和组织遗弃,已被处决。”随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发表确认消息:中国公民樊京辉被“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绑架并残忍杀害。
11月19日,正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我国公民被恐怖组织杀害事件发表讲话。习近平表示,中国强烈谴责“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残忍杀害中国公民这一暴行。习近平还说:“我向遇害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决打击任何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活动。”
同样在11月19日,安理会发表媒体声明,以最强烈的言辞谴责“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杀害中国公民樊京辉和挪威公民格里姆斯高-奥夫斯塔的“令人发指的懦夫行为”。安理会声明表示,这些罪行再次显示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残暴。这种残暴驱使该组织无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针对所有信仰、种族和国籍的人,犯下成千上万的罪行。
樊京辉的死,恐怕引发的不仅仅是中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强烈谴责,从国际反恐局势来看,IS杀害樊京辉以及挪威人质奥斯塔夫的行为,无疑会成为撬动中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反恐战略的一根长杠杆。
11月21日,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就由法国起草的一份打击“伊斯兰国”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并以15票赞成的结果一致通过该决议,这也是安理会1999年以来通过的第14份关联反恐的决议。
该协议认定,“伊斯兰国”组织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全球性且前所未有的”威胁。决议“促请有能力的会员国根据国际法,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受‘伊斯兰国’控制的领士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特别防止和打击‘伊斯兰国’和‘胜利阵线’的恐怖主义行为,摧毁它们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相当多的地方建立的庇护所”。
“今天,我们释放明确且毫不含糊的信号,”安理会轮值主席、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马修·里克罗夫特在决议通过之后说,“我们阻断、遏制和摧毁‘伊斯兰国’的共同努力不会停歇。”
视线回到被杀害的中国人质樊京辉身上,我们至今无法得知樊京辉为何会去到叙利亚,又为何会为IS所绑架。或许2001年的一段采访可以给我们些许解释——据报道,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2001年采访过樊京辉,当时采访的主题是“飘着的感觉怎么样”。
在采访中,樊京辉透露自己是怎么一步步从一个中学教了六年书的教师转变为一个广告行业从业者,一度还曾经是央视不签约的“黑工”策划。樊还吐露心迹,为什么要从安稳的教师工作转行到做广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要刻意追求这种不安全感,因为它能使我产生一种不安全以后的那种快感。”
樊京辉的这种称得上奇怪的心态,最终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而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恐怕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IS带给自己的不安全感。
反击
IS的胆子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袭击中得到壮大,敢杀害中国、英国以及美国人质,敢两度袭击法国巴黎,那自然不会没有胆子去招惹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最后一位——俄罗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11月18日在《达比格》杂志上公布了一张照片,上面有英国品牌“怡泉”汽水的易拉罐,引爆装置和一个类似于触发开关的物体。IS(实际上是IS的西奈分支宣布负责)宣称,他们就是用这个偷运上飞机的简易装置制造了那起造成224人罹难的俄罗斯A321客机的空难。IS还表示,起初想要袭击的是另外一个西方国家的航班,而这个国家很可能是指英国。
除了这张疑似爆炸装置的照片,IS还公布几张这架飞机上的遇难乘客的护照和身份证照片。目前还不清楚IS是入侵了护照系统还是第一时间进入坠机现场获得了这些文件,因而IS声明的真实性也就有待考证,但是,IS方面的态度已然彻底激怒了俄罗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IS的西奈分支宣布对俄罗斯客机空难负责的前一天,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刚刚强调了俄方追踪凶手并将其绳之以法的决心,称俄方将进一步加大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及其他恐怖组织目标的打击力度。“无论他们(恐怖分子)藏身何处,我们都会追捕他们,不放过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他们受到惩罚。”普京如是说。
简而言之,极端组织和“战斗种族”这一前一后的表态,显然是已经针锋相对了。
法新社11月21日报道称,据观察组织称,俄罗斯与叙利亚两国空军20日联手对叙利亚东部IS实际控制的代尔祖尔省发动了自内战以来最猛烈的空袭,近40人在空袭中丧生。
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主管拉米·阿卜杜勒-拉赫曼说:“俄罗斯和叙利亚战机对代尔祖尔省的好几处地点进行了70多次轰炸,至少炸死36人,还有数十人受伤。这是该地区自2011年暴乱开始以来遭遇的最猛烈轰炸。”
俄罗斯卫星网11月20日报道则称,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向总统普京汇报称,里海区舰队向叙利亚境内恐怖分子的7处目标发射了18枚巡航导弹。绍伊古还表示,在对叙利亚代尔祖尔省的空袭中,巡航导弹在摧毁所有目标的基础上,消灭了600余名武装分子。
事实上,在11月21日法国提出决议草案之前,俄罗斯早已经开始开展行动,自今年9月30日以来,应叙利亚政府方面请求,俄罗斯已经实施了针对于叙利亚极端组织的空袭。而在法国递交决议草案前一天,俄罗斯就已向安理会递交一份决议草案。这份草案由俄方9月底起草的一份决议修改而成,当时,俄罗斯呼吁在遵循国际法和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联手打击恐怖势力。
尽管当时遭到美、英、法等国反对,但这更多的是源于俄罗斯和西方的矛盾,而并非是因极端组织本身。如今,在巴黎大规模恐怖袭击发生之后,联合反恐反倒成了一个不得不顺应的趋势。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全世界的共同威胁IS面前,几个矛盾颇深的大国,终于能够找到暂时搁置争议的理由。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俄罗斯军队将同法国军队结成“盟军”,双方将统筹制定对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作战计划。
这无疑是积极的信号,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乌克兰问题而与西方关系搞得十分僵持的俄罗斯,似乎终于得到了缓和局势的机会。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在土耳其举行的G20峰会上,普京不再像去年那样,备受冷遇,而是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都举行了双边会谈。
西方国家实质上已经意识到,若想解决IS的问题,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莫斯科的,尽管双方在叙利亚现任总统阿萨德的身上,存在颇多分歧。
“码农的正义”
对抗极端组织,在国家层面上或许是军事打击、是谈判、是政治博弈……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没法做出贡献,“匿名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匿名者”是世界最大黑客集团,组织松散,成员在政治上有一定共识,核心观点为呼吁“互联网自由”。
早在今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曾报道,网络黑客组织“匿名者”(Anonymous)针对社交媒体上IS的支持者发起了新一轮攻击。
当时,“匿名者”在Pastebin网站上发布了他们已经攻陷的750余个推特账号的名单,其中有账号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0的关注人数。这些账号都在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做宣传,页面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日本动漫风格的卡通形象——在“匿名者”成员进入的某些账号里,显示的图像与文字信息都是漫画版的“伊斯兰国圣战分子”。
“匿名者”称“伊斯兰国”正开始用相关的年轻女孩形象来做网络宣传:当人们在网上搜索“伊斯兰国”相关信息时,如果搜到的都是“卡哇伊”的动漫少女形象,那他们对这个组织的恶感无疑会降低。IS的目的明确而简单,误导民众,为自己洗白。
BBC的报道称,“匿名者”正通过各式各样的漫画甚至真人图片与ISIS的关键字进行关联,使进行搜索的用户无法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进而降低ISIS的宣传号召力。
此番巴黎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匿名者”又在网络上掀起了新一轮攻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11月16日,“匿名者”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宣布要对ISIS全面开战——视频里发言的人戴着电影《V字仇杀队》里的面具,用法语读了一则声明:“我们已经宣战,你们受死吧!法国人比你们更强大,而在经过了这一次的灾难之后,会变得更加强大。全世界的匿名者会追捕你们,请记住,我们一定会找到你们,绝不会放过你们。”
在“匿名者”在社交媒体与IS宣战以来,他们已经在推特、Facebook、博客和网络服务器等平台对IS的宣传账号发出了多次攻击。数据最能说明网络攻击的效果,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匿名者”声称,自从对IS发动互联网战争以来,他们已经关闭了149个有关IS的网站、超过10万个与IS有关的推特账号,并删除了约5900部IS宣传视频。
澎湃新闻此前曾报道,“匿名者”今年2月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称他们发起的“ISIS行动(OpISIS)”已经成功锁定了超过1000个和“伊斯兰国”有关的推特账号、Facebook页面以及其他相关网站,并附上了详细名单。这些账号和网站中,有一部分已经完全被“捣毁”,还有一部分在被入侵后,加入了一些来自“匿名者”的推文内容。此外,还有12个可能与恐怖分子过从甚密的电子邮箱地址以及Facebook账号被公开,希望公众能“监控他们”。
而此次匿名者则将行动代号定名为“OpParis”,同样收获颇丰。据悉,一周时间内,“匿名者”已经接管了超过2万个推特账号。
“关闭这些账号绝对是实际的做法。”专业分析IS社交媒体宣传手段的分析员贝格尔(JM Berger)这样说,“这一行动虽然不会让‘伊斯兰国’在网上消失,但能拖住它的后腿,尤其能阻止它向更多的网民散布信息。”
贝格尔还补充道:“这也消耗了他们的精力。‘伊斯兰国’支持者会把更多时间花在重建网络上,就顾不上去招募和宣传了。”
不仅仅是对于IS的网络宣传进行围追堵截,“匿名者”还在网上针对IS的财路进行截断。“匿名者”组织下属分支、黑客组织“鬼影”负责人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组织截获了据信为“伊斯兰国”成员的网络钱包,其中所存的大量比特币可能与巴黎恐袭事件有关。
比特币只以数字形式存在,可用于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匿名转移,而无须第三方验证。《德国之声》此前就曾报道称,“伊斯兰国”正在试验使用比特币和黄金,以躲避资金监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或许比关闭网络账号更有杀伤性。
“匿名者”们还主动寻求与各国情报部门的合作,据美国中文网综合报道,著名黑客组织“匿名者”21日发出声明,表示发现“伊斯兰国”22日在美国、法国、印尼、意大利和黎巴嫩发动袭击的计划,并已将证据交由各国情报机构。
尽管组织相对松散,尽管黑客们大都是凭着一腔热情各自为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码农的正义”正在为反恐贡献着自己的独特力量。
施暴者?受害者?
如果说绑架中国、美国、英国等非伊斯兰国家的人质目的是为了索取赎金,如果说对巴黎发动恐怖袭击是为了报复法国先前的空袭,那么面对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同胞”们,IS又是怎样的态度?
就在人们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巴黎恐怖袭击的当口,前一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同样发生了惨烈的恐怖袭击。据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12日晚,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部发生两起自杀式连环爆炸袭击,造成至少43人死亡,240多人受伤。这是自黎结束内战25年来贝鲁特发生的最血腥的恐怖袭击事件。“伊斯兰国”在社交网站上宣称对该起事件负责。
无独有偶,11月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市中心的丽笙酒店遭武装分子袭击,据马里安全部门公布的消息,袭击已造成至少22人死亡,包括3名中国公民。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突尼斯、科威特、也门……没错,都是伊斯兰国家。
我们在谴责极端组织不断制造事端的同时,却也发现,穆斯林同样是受害者。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一项今年春天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黎巴嫩、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为代表的国家强烈反对ISIS。在黎巴嫩,无论是什叶派穆斯林还是逊尼派穆斯林,超过98%的人对IS没有好感;以色列91%的阿拉伯人蔑视IS;巴勒斯坦领土内84%的人不喜欢IS,无论是在加沙地带还是在西岸。
IS在中东与世界各国的交战,更是制造了大量穆斯林难民,席卷欧洲的难民潮,正是由IS推倒了第一枚多米诺骨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巴黎恐怖袭击中,一名被击毙的恐怖分子被发现持叙利亚护照。袭击发生之时,更是有枪手高喊:“为了叙利亚。”
结果就是,欧洲许多国家,譬如波兰已经开始拒绝接受穆斯林难民,美国多个州也已经开始收紧难民政策。
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极端的,否则,也不会产生这么多难民,否则IS也不需要在伊斯兰国家制造这么多袭击。
但是,穆斯林正在逐步占领欧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法国为例,6400万人口中,有11%是穆斯林,这一数目足以使其在法国国内拥有不小的话语权。
然而,穆斯林们却似乎难以融入号称多元化的法国社会,所谓的多元化,其实意味着封闭、隔阂与细分,穆斯林们依旧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穆斯林只进清真寺、上穆斯林学校、加入穆斯林的社团,参加穆斯林的活动,甚至穆斯林之间的派系诸如什叶派和逊尼派也交流甚少。他们无法接受新思潮,无法容忍言论自由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沙尔利周刊》的惨案就是很好的例子,起因就是周刊对于穆斯林颇具调侃意味的漫画。
类似的事在荷兰也发生过,2004年11月电影制片人特奥·梵高拍摄了一部描述穆斯林妇女生活的纪录片《屈从》,只因该电影批评了伊斯兰教妇女的低下地位,被一名摩洛哥裔荷兰穆斯林所暗杀于街头。
事实证明,不是穆斯林在适应欧洲,而是欧洲在适应穆斯林——法国游泳场的浴室分男女了,澳大利亚医院餐厅现在不提供猪肉了。欧洲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左派,比如说女权主义者。一个本身不是穆斯林,但有很多很多穆斯林邻居的法国女人出门,也要戴面罩。
否则,穆斯林们会抗议国家不尊重宗教信仰,进而引发更大的冲突。逐渐脱离于主流文化的穆斯林群体成为了滋生极端思潮的温床,失业、贫穷更是成为了穆斯林激进化的催化剂。
21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事实是除美国以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加拿大,欧洲,日本的人口都迅速老龄化。维持人口稳定所需要的生育率是2.1,现在美国是2.1。加拿大1.48,欧洲平均1.38,日本1.32,俄罗斯1.14。
我们再来看看出生率最高的几个国家,尼日尔7.46,马里7.42,索马里6.76,阿富汗6.69,也门6.58——它们都是伊斯兰国家。
与此同时,从1970到2000年:发达国家人口从占世界总数的30%缩小到刚过20%,穆斯林世界总人口则从世界总数的15%增长到20%。
显而易见的是,即便欧洲人不情愿穆斯林的到来,欧洲的生育率决定了不可能不需要穆斯林——否则,国家只会崩溃得更快。但是,如何让穆斯林或者说伊斯兰合理地融入欧洲社会,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目前,办法不多。
而在战局另一端,IS却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种社会矛盾,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圣战者。
我们还要知道的一点是,现代中东的边界,是二战后大国博弈的后果,此后多年欧美各国也不断插手中东事务,穆斯林们在各方势力的倾轧之下,难以获得对于自身命运的决定权。此种背景下,IS号称建立大一统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的口吻,无疑迎合了许多穆斯林的诉求。
种种因素之下,才会使得穆斯林群体成为了承受伤害却也在制造伤害的扭曲群体。
打击IS是一方面,让伊斯兰教适应现代社会,让穆斯林有尊严地幸福生活下去,才是最为任重道远的任务。
叙利亚混乱局势加剧
俄罗斯国防部11月24日证实,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24日在靠近土耳其边境的叙利亚一侧坠毁。土耳其方面随后证实土耳其的F16击落了侵犯土耳其边境的俄罗斯军机。俄罗斯方面称,苏-24战机被击落后,飞行员跳伞逃生,俄军动用了两架米格-8武装直升机进行救援,其中一架直升机在苏-24坠毁地点附近,被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分子用美制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击中,直升机被击中后爆炸坠毁,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俄罗斯总统普京强烈谴责称,击毁俄罗斯军机的土耳其是“恐怖主义帮凶在背后捅刀”。
俄罗斯自9月起为了支援阿萨德政权,以打击IS的名义启动了叙利亚领内的空袭。有观点认为,实际上与阿萨德政权敌对的反政府势力也成为打击目标,土耳其的埃尔多安政权认为,土耳其裔土库曼人也遭到空袭,日趋感到不满。
土耳其在反阿萨德政权方面与美欧等国保持了步调一致,但与打击IS相比,将重点放在削弱支持阿萨德政权的伊朗以及与埃尔多安政权对立的库尔德人势力上。土耳其担心以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为转折点,欧美和俄罗斯合作的趋势加剧,围绕阿萨德政权存续利弊的问题被搁置。有分析认为土耳其着眼于今后的谈判,为了显示出存在感,在这个时机采取了攻击俄罗斯军机这一强硬措施。
11月25日,俄罗斯出人意料地曝光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之子Biloi与IS负责走私石油的头目的合影,并称IS每天向土耳其走私60万吨石油,Biloi利用油轮将这些石油倒卖给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与日本。这些令人震惊的信息无疑让原本就复杂的叙利亚局势雪上加霜。根据不同意图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有可能加剧。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