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环球 > 正文

面对沙伊危机,各国“口径一致”?

日期:2016-01-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或许各国在中东的利益共融,将使得各国逐渐达成共识,给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带来和平的曙光。
撰稿|李广和
 
       本来就不平静的中东局势进一步风起云涌。就在各国对极端组织的打击初步取得成效的时候,在稳定之路上刚有些起色的中东再次陷入“风暴之眼”。
  针对中东局势的急转直下,东西方各国都提出希望双方保持克制,能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争端的呼吁,如此的“口径一致”,折射出各国在这样的呼吁背后的考量,以及全球化局势下各国交织在中东的利益网。
 
美国:不能出手的无奈
 
  在伊朗与沙特之间的局势越绷越紧之时,诸多目光自然地落在了万里之外,对中东局势却一直高度关注的美国身上。
  尽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口号一直没有停过,但资源财富与战略意义并重,与美国石油储备荣辱共存的中东地区何时少了美国关切的目光?
  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约翰·柯比在1月4日的发布会上表示,美方就什叶派教士谢赫·尼米尔被处决一事向沙特方面表达了高度关切,并对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袭一事表示谴责。他表示,希望沙伊问题的双方通过双边对话的形式来自行解决争端,美国并不会在其中充当调停者的角色。
  此次美国对于沙伊危机所作出的反应,有些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美国没有在这个节点出来调停危机,并对中东进行深化部署,掌控住局势,从而遏制俄罗斯步步为营的“什叶派之弧”,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均有倾向俄罗斯之际,美国有些“难得”地没有立即出手阻止普京对中东意图“如此明显”的回归。
  除了广为外界质疑的对于极端组织打击活动的力不从心,而使得美国没有办法偏向任何一方的另外一个顾虑,恐怕是前不久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才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在这样的背景的影响下,美国很难如俄罗斯一般干脆果断地挑选“代言人”, 而由此将带来对于中东的话语权的减弱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现实。
  “对一个大国来说最坏的处境就是每个人都对我们说‘不’,同时不用承担代价或后果。”在威尔逊国际中心学者米勒看来,这就是面对沙特-伊朗危机加剧之时的美国的现状。“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将伊朗核协议视为中东的一个稳定因素,因此将美伊关系置于优先地位。 “伊朗人将奥巴马的遗产攥在了自己手中。”
  法新社援引专家的话称,“美国在与宿敌什叶派的德黑兰改善关系的同时没有处理好与该地区传统逊尼派盟友的关系,点燃了海湾地区危机。”
  而奥巴马政府在“通过地区反恐,构建和谐中东”的打击极端组织的行动中已经流露出疲软之势,此次的冲突升级又让美国高举的反恐大旗蒙上几许阴影。
  对于沙特与伊朗紧张关系升级,美国一些官员表示,“可能影响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行动以及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外交努力,甚至影响实现中东和平的更广泛努力。”
  美国中东地区媒体研究所副所长费尔南德斯表示,“美国为平息海湾国家对美国改变伊朗和叙利亚政策的不满,提出各种倡议,包括向海湾国家增加出售武器以保持平衡,但毫无效果。”他说,“为了抵消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竞争,美国做得不够,而且美国做多少都不够。”
  因为担忧局势进一步动荡,美国鼓励沙特和伊朗外交接触,并呼吁地区领导人采取措施缓和局势。
  但是与往日那介入中东乱局自信的姿态相比,美国如今发出这样的呼吁,似乎也陡增几分无奈的意味。
 
俄罗斯:背后的复兴之路
 
  与美国“难得”的不参与的态度形成对比,在对于沙伊危机的态度上,俄罗斯“勇挑重担”,表示:莫斯科愿意充当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冲突的调解人。
  而在这“摩拳擦掌”的姿态背后,各国似乎看到一个正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俄罗斯。只是人们不免注意到,存在于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间的真正的渊源,伊朗与俄罗斯密切相关的利益关系,以及俄罗斯的中东战略规划对于其复兴之路的意义。
  俄罗斯和中东的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这其中不得不提俄罗斯和叙利亚之间的“革命友谊”。
  1946年,苏联与叙利亚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承诺给叙利亚政府军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上世纪50年代末,叙利亚与苏联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前者成为苏联对抗美国的前沿。1970年,夺取叙利亚最高权力的阿萨德紧紧依靠苏联的军事援助。在苏联解体以后,前苏联在叙利亚设立的海军基地得以保留。目前,它是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以外设立的唯一军事基地。叙利亚可以说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唯一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之地”。
  在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从未支持过俄罗斯的立场。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逊尼派,这使属什叶派阿拉维支派的叙利亚成为他们的天敌。而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共识,成为了伊朗和俄罗斯的共同对抗美国的“着力点”,也是俄伊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据法新社2015年11月23日报道称,11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面,会面后,一名俄罗斯官员称,俄罗斯和伊朗将联合反对试图罢黜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外部力量”。
  除了支持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以外,在这场“中东双雄”的争锋中,对于武器进口大国的伊朗而言,俄罗斯能够提供先进高端的现代化武器的输出则是俄伊合作的另一个立足点。
  据新华社援引俄罗斯总统助理弗拉基米尔·科任于2015年12月7日报道称,俄罗斯准备扩大同伊朗的军事技术合作。
  科任当天在接受俄《公报》采访时称,在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部分制裁之后,俄准备扩大同伊朗的军事技术合作,俄向伊朗供应的军工产品可能会成倍增加。
  科任“充满深意”地指出,目前伊朗采购俄军工产品的意愿“非常强烈”,伊朗很多武器装备也急需现代化更新。俄伊之间签署的军工订单总额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
  “俄罗斯与伊朗建立中东轴心”,俄《独立报》24日以此为题评论称,普京访伊表明,俄伊两个大国正在团结起来,努力限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通过对中东局势的有力掌控,和伊朗不断开拓深度的合作,俄罗斯努力构建的“什叶派之弧”已经显现出规模,而通过对极端组织的果断轰炸行动,则再一次宣示了“俄罗斯之鹰”在中东的天空之上丝毫不缺乏执行力和战斗力。这对于俄罗斯快速整合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牵制逊尼派国家,并与以色列、土耳其达成谅解,将会十分有利于俄罗斯获得在中东持续重大的影响力。
  由此可以猜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俄罗斯“主动”宣称愿意充当沙特伊朗之间的调停者,但是俄罗斯选择站在伊朗这边的既定事实恐怕会给军事上并不占有优势的沙特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阿拉伯之春”后,俄罗斯对中东重新加以干预的态度,也表明俄罗斯依旧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世界性大国而非一个地区性大国。虽然现如今的局势已经难以恢复到冷战期间的格局,但是如果能在沙伊危机的调停者这一角色上大展拳脚,并能够在中东事务上取得一定的话语权,这对于俄罗斯的复兴之路也是意义重大。
 
中国:不是“局外人”
 
  与美俄两国此次有些“反常”的态度不同,中国对于中东地区冲突争端态度则一直是“呼吁双方采取和平对话”,某些外媒因此揶揄中国是“常任弃权国”。
  中国真的如外媒评价那般只是“局外人”?中东对于中国而言真的只是一出硝烟弥漫的“冲突闹剧”?
  对于近日沙特与伊朗两国交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4日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事态发展,对有关事件可能激化地区矛盾感到担忧。
  “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在反恐问题上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华春莹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宣称,“我们也主张外交人员和机构的安全及尊严应得到保障。”华春莹表示,希望有关方面保持冷静和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除了外交发言人所说的外交人员和机构的安全以及尊严之外,中东地区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还有着逐步显露的战略意义。
  而对应这种意义的,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个部分。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穿越多山的中亚地区,将中国与欧洲相连;“海上丝绸之路”则将中国的港口设施与非洲港口相连。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关口,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一带一路“的发展繁荣就已经挂上了钩,对于中国和中东各国而言,中国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是简单地发表“和平宣言”。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树立自信和得以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在中国与包括伊朗与沙特在内中东各国开展的各项合作中逐渐展现出它的优越性与前瞻性。
  事实上,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仅2014年,双方贸易额高达3398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原油达1.79亿吨。每年春节期间,前往迪拜旅游度假的中国人高达22万人次。目前近9000名阿拉伯留学生在华学习,汉语教学在阿拉伯国家发展迅速。中国先后在中东多国共建立了10所孔子学院。
  中国中东特使宫小生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访问时强调,中东问题要“通盘考虑”,“政治解决不能单纯盯紧桌上谈判,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考量要同时跟进”。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契机。
  同时,宫小生认为,“一带一路”也会进一步改变世界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在科技以及人才方面则有着较大的需求,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则可以对伊朗等国进行技术输出,帮助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随着双方贸易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伊朗等国的相互依赖关系将会进一步加深。
  在2015年4月,中国新疆贝肯能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定向井技术服务项目部在伊朗波斯湾海洋钻井区完成了一口水平位移967米的小井眼水平井施工,获得了伊朗海洋公司的信赖,将海洋钻井市场交由中国方面进行技术施工,为双方共同有效开发传统能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中国的“一带一路”还可能给战乱纷繁的中东送去的还有建立在经济合作之上的中东各国的和解的“圆桌”,使得中东各国可以抛开分歧,在中国倡导的双赢局面下进行各项经济文化合作,而这种经济合作在专家看来对中东的和平共建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正如德国弗莱堡大学政治学家托马斯·贝格尔所宣称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有助于化解冲突,消除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
  中国社科院也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成为中东国家战略新支点。“一带一路”可以深化中国与中东的政治对话和文化对话,有利于巩固传统友谊,加强各领域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更加公正和人道的国际秩序。
  可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需要中东的“命运共同体”们提供的稳定的外部环境,中东则需要崛起中的中国给它们带来的发展契机。所以中国才会希望双方都要克制,希望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与此同时,在中东事务上发挥积极作用,展现大国政治魅力,将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对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有着重大意义。毕竟在中国看来,这场“一带一路”的融合进程之中,中国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
 
欧盟:难民之堤溃于沙伊?
 
  目前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比欧洲各国更加关注着来自中东乱局的如同潮水般涌入国境的难民。对欧洲而言,难民危机是悬在欧洲各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将给整个欧洲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可能会影响欧洲一体化,那么在欧洲各国看来,此次沙伊危机如果失控,可能直接促成这柄利剑的落下。
  据欧盟边境机构Frontex统计,2015年1至7月有34万移民进入欧洲,超过2014年全年的28万。到12月,已经突破百万。
  路透社援引专家观点称,如果沙伊危机升级,难民潮的愈演愈烈将会对欧洲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早在沙伊危机之前,数目庞大的难民已经给接收国带来沉重负担。德国有关当局估计,随着百万难民入境,德国的供应系统有可能面临崩溃风险。欧盟曾引以为豪的人员自由流动政策受到冲击。
  讽刺的是,美国国会正审议对赴美难民身份核查的法案,此项法案若通过,奥巴马政府作出的2016财年接收1万名叙利亚难民的承诺将无法兑现。作为难民潮这瓶苦酒的“首席酿造师”,美国这样做显然是想将苦酒推给自己的欧洲盟友。
  据《纽约时报》报道,“叙利亚难民之后,是一股正在启动的新伊拉克难民潮。”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曾警告称,持续发酵的欧洲难民危机或许将压垮欧洲。
  而给欧洲造成巨大考验的还不仅仅是难民潮。
  英国金融时报网2015年2月5日发表题为《欧洲陷入三大危机》的文章。文章称,目前有三场危机困扰着欧洲。好战的俄罗斯,内乱的中东以及欧盟内部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紧张的与日俱增。
  此次的沙伊危机,可能让三场危机相互助燃。
  前不久的巴黎恐袭事件,表明了欧洲也正在成为恐怖主义开辟的的“圣战”战场。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11月13日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其中一名袭击者可能就是持叙利亚护照随难民潮进入欧洲的。德国情报机构日前警告说,近几个月,德国境内的宗教极端人员迅速增加,“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可能在难民中招募武装人员,这些情况令人忧虑。
  如果说难民潮成为欧洲呼吁伊朗沙特保持克制的内因,“一只脚已经伸入”中东的俄罗斯则是让欧洲各国慎重考虑对于沙伊危机的态度的外因。
  在此之前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所展现出的强硬,给欧盟带来冷战结束后最严峻的外交政策挑战。在德国的推动下,欧盟迄今成功地团结起来,对俄罗斯实施了一套合理严厉的制裁方案。但是,由于伊朗沙特危机从而使得欧洲内部政治极端主义的崛起,将对欧盟在俄罗斯问题上的团结构成威胁,甚至这种团结将不复存在。
  而一系列中东地区问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似乎也在表明,之前欧洲追随美国施行的中东政策酿成了它们如今吞下的苦果。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沙伊危机成为了欧洲百年一遇的考验,同时也给欧洲提供了开始考虑独立的中东政策的契机所在”。
 
从“口径一致”到通力合作
 
  伊朗沙特危机,是包括地缘政治、宗教冲突、西方介入、民族问题等问题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的危机,而命运共同体之中的各国,正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早已经和中东的国家们的利益交织在一起,所以才“口径一致”,不仅如此,各国与中东多层次,多领域,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的合作也成为了各国从“口径一致”走向真心合作的助推器。
或许各国在中东的利益共融,将使得各国逐渐达成共识,给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带来和平的曙光。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