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速跑
“中方今天公布的2022年末中国人口是14亿1175万人,联合国去年公布的印度人口推算为14亿1200万人,印度预计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1月17日,当日本广播协会(NHK)记者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如此提问时,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答道:“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两国应用好人口红利,实现各自发展振兴,并为人类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即便没有这次例行记者会上的问答,汪文斌所说“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等共同特点也仍然成立。而此次例行记者会以前,在2022年12月2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报道称,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数量将在2023年4月超过中国。
回顾近年来印度之“加速跑”,人口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前宗主国英国,还是其建造了17年的国产航母终于入役,都似乎从不同的角度在证明印度想要在各方面都有更大提振。
至于美国拉拢印度参与到所谓“印太”战略中,实则印度自身对于“印太”的思考与实践都与美国有所不同。无论是“美日印澳”四方机制,还是印度与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的军事合作,印度都似乎想要主导些什么……
上图:新德里印度总统府前骑着骆驼的士兵们。
两项超越,不一样的意义
早在2022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经济在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超越了英国,并且优势还在扩大。
2022年11月30日,印度政府发布的数据则是——印度2022—2023财年第二季度(6月—9月)GDP同比增长6.3%。当时,印度国内有机构预测,印度在该财年GDP增长率为7%,将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经济体。
可见,印度政府自身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在GDP超越英国的时间上,比IMF的测算来得略迟。
不那么保守的统计数据来自印度一些高校。譬如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方面即有学者宣称,“印度在名义GDP上超越英国是有预期的,如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印度GDP现已位居世界第三,某种意义上疫情还拖延了超越的进程”。
无论如何,印度之GDP超越英国,具有指标性意义。这是自1894年以来,又一次有英国的前殖民地在GDP上超越了前宗主国。更值得一提的是——毕竟美利坚合众国在独立以前,其人口主要是英国移民。换句话说,美英两国的人口组成本身有很大关联——美国独立之际的人口组成,主要是英格兰移民亦即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苏格兰移民亦即凯尔特人。而印度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本身人口结构没有重大改变——依然以本土的印度人为主。换言之,印度几乎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在GDP上超越英国的非白人前殖民地。对于西方一些人来说,闻听此消息,简直如同炸雷一般。英国路透社在报道中甚至都有点慌不择言,其称“印度经济超过英国是昙花一现,接下来恐怕得跌回去”。社交媒体推特上不少来自英国的账号曾在当时发言——有的表示,“英国人均GDP可比印度高不少,印度存在严重的大面积贫困问题,许多人的生活条件还非常差”;也有网民表示,“英国当年殖民印度,对印度进行了改造,才使得印度今日有可能超越英国”……。这些说辞当然引起了印度网民的不悦甚至愤怒。有人在评论区留言,直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史,是单纯的掠夺和偷窃,英国是用这种方式才富有起来的。”当然,在英国,也有头脑比较清醒者。譬如英国智库“经济商业研究中心”(CEBR)在2022年末发表的报告对印度经济进行了前瞻,认为其在2037年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一些印度裔学者对印度经济的未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印度裔学者阿什科专门提到,“当中国的经济总量准备超过美国的时候,印度却刚刚超越‘濒临死亡’的英国经济并为之庆贺”。阿什科的意思相当明白——印度的经济要以同为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为赶超目标,而不能刻舟求剑还盯着英国。
法国兴业银行印度经济学家库纳尔·昆都则称,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实际上劳工阶层收入较低,印度国内消费无法提振,经济发展没有可持续性。
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泠一分析道:“印度十年来:GDP年平均增速在7%左右,包括疫情三年期间也表现不俗。这样相对平稳增长的速度着实令经济学家刮目相看,如世界银行就已经预判2023年、2024年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由中国进化为中国和印度两极。印度如此稳定和相对快速的经济增长及乐观预期,既有必然需求也有偶然因素在支持;同时,印度还在个别经济领域有快速发展的业绩表现。”但王泠一还对记者表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发展署等国际权威机构,在比较印度的人口红利、技能培训、产业结构、货币结算和发展潜力等诸多关键因素之后,认为总体上印度经济水平在2035年之前没有超越中国的可能。“多次考察过印度并保持和印度智库交流的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家们,认为印度经济总量超越中国只是印度媒体和政客的迷之自信。”王泠一说。
上图:印度孟买地铁。
与经济相比,在人口规模上超越中国,在印度或者全球视角来看,则都不令人感觉惊奇,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悬念。毕竟,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1982年9月就被定为国策。当时的设想就是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2016年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在介绍全面两孩政策改善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有关情况时,仍然表示,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达到14.5亿左右的峰值,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在13.8亿左右。而印度方面并无类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正因此,印度人口规模必然超越中国,是较早之前就为学界和中印两国社会所认识到的情况。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就曾预测,印度人口规模将在2027年超过中国。目前看,只不过超越时间大大提前了。但中国人似乎总体上比较看淡人口规模之被超越。
印度对于人口规模超越中国,前后有不同的总体认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回忆,“多年前曾有中国学者与印度学者开玩笑说,中国非常愿意将人口第一大国的帽子送给印度,当时的印度学者果断拒绝”。可自莫迪上台以后,似乎非常看重印度的所谓“人口红利”。“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就是希望印度能利用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发展制造业,以此带动印度的经济。”
工业国,何其难?
“印度的人口红利,目前被不少西方知名咨询机构如野村证券、兰德公司等看好。”王泠一说,“有充足的劳动力,并且成本较低,自然也就会吸引很多外资企业在印度投产建厂。例如美国的脸书(Facebook)在2022年投资一家印度公司55亿美元;谷歌最近已经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资100亿美元,其现在是印度境内最大的数字支付供应商;亚马逊对印度的投资计划在新年也明确将快速增长。苹果公司更是希望将一些制造业务转移到印度。不仅仅是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在投资印度经济,同时,日本的电子企业和韩国的汽车企业,以及中国台湾的不少企业,也在印度设有生产流水线。”
在王泠一看来,巨大的人口规模说明印度的内需市场庞大,外资进入后,在很多领域会相应地填补不少原有的空白,自然也会引发经济的规模性增长和市场扩容。如台湾地区的企业就看好印度的童车市场和玩具市场。
莫迪政府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契机,明确当下印度要发展制造业。怎么个发展法呢?莫迪当局宣布,譬如手机等产品如果要进入印度市场,就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印度制造成分,对纯海外进口产品不开放市场。但印度目前的总体情况,不仅仅是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以及这一人口规模为基础的潜在市场、近来不错的经济增长。其还必须面对自身工业基础不完备,或者说有一些工业门类比较薄弱的现实。
上图:早在十多年前,通用电器医疗集团就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中心。
现代印度,立国于二战后英国殖民者离开、印巴分治之后,几乎与中国同期完成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且在中印两国建国初期,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等各方面,都领先于中国。以铁路里程为例——1949年,印度铁路总里程为55755公里,中国为21800公里;1990年,印度铁路里程增加到62367公里,中国则增加到57800公里,开始逼近印度;如今,中国铁路里程为15.7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为世界之最,而印度铁路里程目前大约6.7万公里。在高铁领域,印度至今没有任何进展。2016年向印度方面大力推行日本新干线概念的安倍晋三已经作古,可当时日印双方敲定的孟买—艾哈迈德巴德线,至今为止竟然只修了10公里——某种程度上说,花了近7年时间修10公里高铁,与几乎没修建并没有本质区别,都算停滞不前了。日本方面称,由于印度方面在征地等环节无法理顺,加之新冠疫情使得工程延宕。而印度方面则称,是日本方面在拖延,想寻找机会多赚钱。反正互相指责之下,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工期几乎无限拖延。
铁路建设只是一个例子。再譬如钢铁领域。1949年,印度粗钢产量137万吨,同年中国粗钢产量仅为15.8万吨,印度是中国的8.7倍。1952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3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印度粗钢产量为160万吨,仅比中国高出25万吨。甚至在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印度也没能抓住机会在粗钢产量上对中国取得优势。1962年,印度粗钢产量为515万吨,反而比中国少了147万吨。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钢铁生产方面,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即便印度国内有诸如塔塔集团这样旗下坐拥近百公司、涉及信息技术、汽车、电力等诸多领域的巨型托拉斯,可仍无法在一些堪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领域有合理布局。以制造业而论,近十年来,国际上经常有人提及印度制造,并认为印度可能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又有一些评论认为印度的人口规模虽大,但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不如中国。印度制造究竟怎样?这不仅仅是印度一家的事,而是所有后发、希望进入工业化国家者所要面对的。
王泠一告诉记者:“和中国相比,印度在发展潜力上的薄弱之处非常明显。除了供应链不完备,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令跨国公司高管们惊讶和不习惯。如印度设备产业科技明显落后。毕竟搞基建需要很多大型机械,且需要很多工程设计人才。印度在大型基建机械方面没什么具体的优势,也没有足额数量的高级工程师来投入基建发展。”在立国之初,印度共和国宪法规定印度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共和国开国总理尼赫鲁更是将之解释为“民主式的社会主义”,可实际上呢?2019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印度,当着印度总理莫迪的面夸赞印度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当时即有媒体评论称,特朗普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毕竟,印度宪法并没有更改,印度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王泠一看来,无论印度宪法怎么解释,当下的印度社会就是逐利为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印度是国家财政薄弱,富人阶层有钱。即资金都在富人那里,国家没有钱搞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家当然是逐利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是不能盈利的,而且有些盈利的回本期限很长,所以资本家不会投入很多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王泠一分析道,“何况,印度是没有完善的户籍管理的。换言之:穷人可以随意迁徙,城市里没有明确禁止的地区,穷人可以去搭棚住宿,一般是在贫民区搭棚。这样导致印度城市很混乱,土地产权也混乱,所以很难征地搞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局面是长期化的!”
也正因为这些情况,导致了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在经济的许多方面仍领先中国,起码不分伯仲的印度,之后被中国总体赶超了。
王泠一发现,即便在当下,不少投资者到印度寻求机会的情况下,仍有不少障碍使跨国公司对印度的投资环境感到忧虑、不放心。“如英国经济学家在考察中就发现在印度南部的一个邦就有一个荒废的诺基亚工厂,当地政府的政策性承诺迟迟无法兑现。它在2014年倒闭,并在与当地政府发生法规纠纷后将工厂关闭,后把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王泠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莫迪总理推出了激励措施以帮助印度电子产品产业重新聚集,奖励计划已经推出,可外国投资者的担忧仍然存在。”王泠一注意到,到目前为止,莫迪之激励政策主要是鼓励电子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印度,譬如最新的奖励计划——为吸引IT硬件公司在印度生产,政府提供补贴。如果投产成功,公司就能获得补贴。但是否真正见效,还有待观察。毕竟,印度之前已经在半导体的大规模生产中尝试过类似办法,以此来吸引外资不被越南或菲律宾抢走,可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
上图:2023年1月14日,印度桑提普拉,女工人用耙子把稻米摊开。做为人口大国,印度也是产粮大国。
相对而言,印度的传统轻工业领域倒是还有些长期的亮色。譬如纺织业,长期以来是其重要出口行业。这有赖于印度本身是世界上棉花、黄麻的主要产区。其国内数千万人口从事纺织业,纺织业的就业人口在印度仅次于农业。但在纺织业的下游产业,譬如服装及加工业等方面,印度又面临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其他南亚国家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
倒是仿制药领域,印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头号强国”。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创立于1983年的印度太阳制药公司,就是印度仿制药扩张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专利药比较贵,印度穷人吃不起,于是印度一些公司开始鼓捣仿制药。对于西方那些原研药企业来说,他们本身并不希望看到仿制药在印度大行其道,每每与一些印度药企大打各种知识产权官司。可后来,一些西方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跨国企业发现,即便赢得官司,他们那些昂贵的原研药也无法打入印度市场。而印度那些穷人是亟需药品续命的。由此,也就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对印度药企的仿制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因为有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使得印度药企,譬如太阳制药等逐渐盈利。太阳制药目前已经发展为世界排名第四的仿制药生产企业。2020年,世界仿制药企业榜单前五名中,有四家印度药企。甚至,印度的仿制药已经打入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市场。以太阳制药为例:2020年营收实现46亿美元,其中70%均来自海外营收,美国市场营收占比33%,美欧规范市场业务营收合计占比47%。在中国,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更是放大了印度仿制药的知晓度。但2022年末2023年初以来,印度一些针对新冠感染的仿制药被曝有质量问题,对印度仿制药的信誉其实也有着较大打击。
与纺织服装业等类似,如果无法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印度这一仿制药大国如何向制药强国迈进?确实前途险关重重。
也寄望恢复往昔荣光
在王泠一看来,印度近年确实在抓住一些优势。“印度的优势,某种程度是美国发起对华‘科技冷战’背景下形成的特殊优势。”王泠一说,“这种‘科技冷战’直接使印度经济受益,帮助印度科技企业成长并吸引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美国就瞄准了印度科技公司未来的潜力。美国官方还乐观地认为目前已经投资的多家印度公司,这些项目一旦持续保持发展潜力,未来有一两家会成为类似中国的阿里或者腾讯。除了这种直接对印度的投资热情,间接投资,即美国资本市场对印度募集者的姿态热情友好、没有类似对中国知名企业的苛刻审查制度。”
为什么同为东方大国,印度与中国在目前的西方视角,以及交往姿态中有不同之处呢?
一方面,当然是中国的经济体量早已经世界第二,并成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以来,与之最为接近者。在过去的岁月里,达到美国经济总量六成以上的国家,无不遭到美国的疯狂遏制——无论日本还是苏联。日本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继续被美国压制;苏联则被弄到解体的份上,且至今俄罗斯仍受到美国的打压。而在美苏冷战的岁月中,为了遏制苏联霸权,中美曾经历了一段一些外媒所形容的“蜜月期”。对于今日之印度来说,其经济体量还远未达到接近美国的程度。面对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之综合实力的继续发展,美国自然愿意拉拢印度一起搞一些针对。
上图:2022年11月15日,G20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印度总统莫迪(右一)与西方领导人交流。
另一方面,在王泠一看来,“在美国,印度高端侨民的社会影响力仅次于犹太人,并强于阿拉伯游说集团,即印度能够从中获得明显的收益,这种收益包括话语权、人文交流、科研资助和美元汇款便利,这是中国方面不具备的”。
环顾当下世界——在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是印度裔;美媒报道即将于2月15日宣布参加总统大选的南卡州前州长尼基·黑莉是印度裔;在英国,目前的首相里希·苏纳克是印度裔;葡萄牙现任总理安东尼奥·科斯塔也是印度裔……
这些印度裔政治人物虽然目前并非印度公民,甚至他们是土生土长生活在欧美的印度移民二代、三代,但他们与印度社会的关系并没有切断。譬如苏纳克的妻子阿克莎塔·穆尔蒂就是印度公民。阿克莎塔·穆尔蒂的父亲是印度亿万富翁、IT服务业巨头Infosys联合创始人纳拉亚那·穆尔蒂。
但也必须看到,这些非印度籍的印度裔政治人物,首先还得为所属国服务。在哈里斯当选美国副总统、苏纳克当选英国首相以后,印度国内屡次沸腾。但美英媒体不忘泼冷水——这些印度裔政治人物首先要效忠美国、效忠英国。一旦英美与印度产生矛盾,他们还是会服务于英美!
在与美国进行所谓“印太”战略之合作的时候,印度已经遇到了与美国的矛盾。譬如美海军舰只在印度洋进行所谓“无害通过”,有时候其态势与在南海类似。此时,印度必然提出抗议。在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李涛看来,“印度长期以来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内湖,尽管美国倚重印度在印度洋的地位以强化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影响,但双方的矛盾显而易见”。李涛认为,印度加入美国“印太”战略更多出于机会主义心理、“搭便车”行为,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利益互补为基础的有选择的战略伙伴关系,而非一种真正全球性的、战略性的、同盟型的伙伴关系。
如果加之印度长期以来与俄罗斯交好,哪怕在俄乌冲突之后,印度也没有附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去制裁俄罗斯,反而与俄罗斯大签石油与军购合同,则可见美印之间的分歧仍长期存在。在美国与巴基斯坦继续持续合作的情况下,印度不可能不继续与中、俄保持接触与合作。
与中国一样,拥有悠久古代文明的印度,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这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国度。譬如其很早就介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ACEP),也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但目前其并没有加入ACEP,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也有自身颇为独特的思考。卡内基印度中心主任拉贾·莫汉曾透露,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有所介怀,而对从中国云南到缅甸、孟加拉、印度连接起来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印度是支持的。从中不难看出印度的小心思。
无论如何,身处亚洲的地区大国,又有着全球大国梦想的印度,已经在人口数量上达到全球第一,在GDP上全球第五,且与日本一起经常探讨能否联手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对于成功进行过核试验、自认为拥有核武器,且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已经入役的印度来说,其大国雄心早已展露,并似乎已经在路上……
印度,正在加速跑。这一点,不可不知也。主笔|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