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再燃局势骤变,中东何去何从?
刚刚过去的3月,中东地区局势再度紧张,战火重燃。仅仅维持了两个月的巴以停火协议,在以色列战机投下的炸弹巨大的爆炸声中,被无情地撕碎。近半个月来,以色列对黎巴嫩、叙利亚和加沙地带再度发动了大规模空袭,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与此同时,在阿拉伯半岛的另一头,在红海游弋的美国“杜鲁门”号航母上的战机,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也在持续升级。这些冲突不仅加剧了地区的动荡,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人士指出,两场冲突的外溢风险正不断上升,中东或将面临更加动荡的局面。
美以军事行动升级
以色列对加沙等地突然发动的袭击,意味着脆弱的巴以停火协议,在进行完第一阶段后,已经事实宣告死亡,巴以间的暴力循环再启。
3 月 18 日,以色列以哈马斯拒绝释放人质为由,对加沙地带展开 “力量与剑”行动。从3月18日以来,以色列国防军不断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轰炸了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南部的汉尤尼斯以及拉法等多地,并进入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纳布卢斯、希伯伦、杰宁等地开展军事行动。
以色列的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军的推进导致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统计,加沙地带超过80%的人口依赖人道主义援助生存,而此次冲突使得援助物资的运输和分发陷入困境。医院、学校等民用设施也成为袭击目标,加沙最大的希法医院被迫中断运营,数千名病人和医护人员面临生命威胁。
以军的行动再度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哈马斯政治局委员萨拉赫·巴尔达维尔及其妻子在空袭中丧生,哈马斯发言人阿卜杜勒-拉提夫·卡努瓦也在空袭中被打死,此外还有数百平民死亡,数千人受伤。央视援引巴勒斯坦通讯社3月30日的报道称,以军当天在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南部的汉尤尼斯以及拉法等多地的军事行动,又导致至少43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30日当天表示,以色列目前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旨在确保剩余的被扣押以方人员返回以色列。他还称,以色列收到有关被扣押人员医疗状况的报告后深感不安,认为尽快解救被扣押人员是国家最优先的任务。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称,以军的地面行动违反了加沙地带停火协议,并誓言进行报复,同时呼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并希望相关调停方继续努力开展调停工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对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表示 “震惊”,强烈呼吁尊重停火协议,恢复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无条件释放剩余被扣押人员。
3月22日,以色列战机还对黎巴嫩南部的提尔市、东部的贝卡谷地和北部的赫尔梅尔地区发动了多轮空袭。据以色列国防军声明,此次行动是对当天早些时候以色列北部地区遭受火箭弹袭击的回应,目标直指真主党的指挥中心、武器库和火箭弹发射器。此外,以色列战机还袭击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外的纳吉哈镇,目标是当地的军事设施和军官住所。
黎巴嫩总理纳瓦夫·萨拉姆警告称,南部局势的持续升级可能将黎巴嫩拖入一场“新的毁灭性战争”。真主党迅速指责以色列以“虚假指控”为借口发动袭击。
在以色列重启战端之前的3 月 15 日,美军对也门首都萨那、萨达省等多个胡塞武装控制区发动代号为 “沙漠铁锤” 的大规模空袭,此次行动标志着美国在中东地区军事干预的重大升级。美军动用了包括 “杜鲁门” 号航母打击群、B-52 战略轰炸机在内的强大军事力量,对也门境内胡塞武装的雷达、防空系统及导弹基地等关键目标展开精确打击。美军称,该行动的目的是“打通红海航道”。
据胡塞武装控制的马西拉电视台报道,空袭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大量人员伤亡。胡塞武装迅速作出强硬回应,宣布将采取“最高级别的升级行动”打击以色列,并对美军 “杜鲁门” 号航母发动袭击,声称击落 18 架美军无人机。
上图:3月20日,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以军开展军事行动。
停火只是以色列“权宜之计”
以色列重启加沙战事的背后,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军事战略考量。舆论普遍认为,停火协议对以色列而言只是权宜之计。以色列关心的是被扣押人员的释放和战后的安全安排。至于协议中涉及以军撤出加沙、永久停火等内容并不在以色列这届右翼政府的考虑范围内。
以色列国内政治局势复杂,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右翼势力的压力不断增大,要求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打击哈马斯,彻底消灭哈马斯等抵抗组织,实现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绝对控制。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在停火协议签署之后就威胁称,只接受协议第一阶段交换被扣押人员的内容,要求之后便恢复军事行动,如果不“重启战斗”,他将带领其领导的政党退出联合政府。
3月25日,以色列议会批准了2025年国家财政预算案。这份预算案如不能通过,以色列政府将自动解散并提前大选。斯莫特里赫称,这份预算案包含了以色列“在前线和国内取得胜利所需的一切”。
此外,内塔尼亚胡近期宣布将解除国家安全总局局长巴尔的职务,理由是巴尔在预防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袭击时的失职引发了信任危机。同时,他还启动了解除总检察长巴哈拉夫-米亚拉职务的程序,指控她阻碍政府议程。舆论认为,这两项行动将引发内塔尼亚胡与司法部门之间的对决,将加深以色列国内分歧,并可能引发社会动乱。数万名以色列人近日加入了反政府抗议活动。一位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甚至警告以色列可能爆发内战。
在这种国内政治压力下,内塔尼亚胡政府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来赢得国内选民的支持,转移国内政治压力,巩固其执政地位。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边倒”地站到以色列一边,为其提供无原则、无底线的支持,不仅让内塔尼亚胡受邀成为特朗普就职以来首位访美的外国领导人,还解除对以军售限制,并提供新一轮援助。这也为内塔尼亚胡撕破巴以停火协议提供了底气。
在军事上,以色列认为哈马斯在停火期间并未停止军事准备,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持续威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直对未能完成在巴以冲突初期提出的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目标耿耿于怀,他在1月17日安全内阁会议上表示,若协议第二阶段谈判失败,以色列将在美国支持下恢复对加沙地带的猛烈打击。次日他又说,即将生效的是“临时停火”,“如果被迫恢复战事,我们将以武力解决”。通过发动军事行动,以色列希望削弱哈马斯的军事力量,摧毁其军事设施和地下隧道网络,确保以色列南部地区的长期安全。
以色列还试图建立并扩大加沙地带“缓冲区”的范围,同时通过推动加沙人口迁移,改变加沙人口结构,削弱抵抗运动的根基,实现对加沙地带长期控制。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3月21日说,他已下令以军“夺取加沙更多土地”,哈马斯“越拒绝放人”,“就会失去越多土地,这些土地将被以色列吞并”。
由此可见,加沙重燃战火并不让人意外,再次对加沙地带动武实际上是在以色列计划之内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表示,此次军事行动再次激化了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矛盾,破坏了停火协议的基础。而美国对以色列的无原则支持使以色列右翼势力更有恃无恐,巴以局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然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阿拉伯国家联盟(LAS)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切实措施制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3月18日在安理会会议上表示,中方对来之不易的停火局面被破坏感到遗憾,对以色列在加沙再次挑起战火表示严重关切,并予以强烈谴责。
傅聪强调,中方敦促以色列放弃使用武力的执念,立即停止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停止对加沙平民的集体惩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军事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巴以冲突,只有通过政治对话和外交途径,实现巴以双方的和平共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美以军事协同联动剑指伊朗
自 2023 年加沙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针对红海商船发动了超百次袭击,在红海的美军航母及舰艇也遭遇了多次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在胡塞武装看来,美国的支持是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不断扩张的重要后盾,因此通过袭击红海商船,胡塞武装试图向美国和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美国改变其中东政策,推动巴以冲突的公正解决。
从战略层面看,红海航道是连接印度洋和地中海的重要战略通道,控制这一航道对于胡塞武装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封锁红海,胡塞武装不仅能够对以色列的海上贸易造成严重打击,削弱以色列的经济实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与美国和以色列谈判的筹码。
但这些举动被特朗普政府视为 “威胁美国经济安全” 的关键因素。因此,美军对胡塞武装的打击看似突然,实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特朗普想收拾胡塞武装不是一两天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说。
不少专家认为,此次美国对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战略考量。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削弱胡塞武装的军事能力,保护其盟友以色列的海上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向伊朗传递明确信号,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扩张。
在丁隆看来,1月哈马斯与以色列停火协议达成后,红海事态相对平静。特朗普上台以来,胡塞武装并未对美国的军舰或商船发动袭击。特朗普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对胡塞武装动手的合适机会。但3月11日,胡塞武装宣布恢复打击通过红海、阿拉伯海、曼德海峡和亚丁湾的以色列船只,这件事让美国找到了动手的理由。
美国一直认为胡塞武装是伊朗的代理人且对以色列持反对态度。特朗普上台后,总体延续其第一任期的做法,即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寻求遏制伊朗。因此,白宫的新主人延续了拜登政府对胡塞武装的军事施压,但转变了拜登时期对胡塞武装相对软化的态度,以此声援以色列,震慑伊朗。
特朗普政府还多次对伊朗发出威胁,要求伊朗放弃核计划,并在此次空袭中警告伊朗立即停止对胡塞武装的支持。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迫使伊朗重新回到谈判桌,并按照美国的意愿达成核协议。
丁隆认为,美军以往的军事行动主要针对也门荷台达港、机场等基础设施。但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打击还包括一些政治目标,体现了美国对胡塞武装打击的升级以及策略转变。“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斩首行动’,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中东项目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奥萨马·阿尔·拉哈尼认为,与过去的不同在于,特朗普政府新一轮行动直接针对胡塞武装领导人,向后者传递强烈的威慑信号。
今年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也门胡塞武装重新认定为“外国恐怖组织”。在“反恐”的名义下,特朗普想通过一种更全面的联合方式,来有效应对胡塞武装与伊朗之间的联系。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美以“前后脚”开始军事行动,也有彼此策应之意。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军指出,美国对胡塞武装发起军事行动,一定程度上将减轻以色列遭受胡塞武装袭击的压力,使以方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加沙战事。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伊斯马特·曼苏尔说,以色列“再次动手”或许也是对特朗普政府此前表达“清空加沙”意图的回应。
据新华社报道,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专家约纳坦·弗里曼指出,从战略目标角度看,美以的行动形成某种“联动”:美国希望通过打击胡塞武装削弱“伊朗代理人”网络;以色列则希望通过加沙战争消灭哈马斯,后者也长期被美以视为伊朗支持的“反以势力”。两场冲突体现出美以打击“亲伊朗势力”的共同需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表示,加沙和也门的局势互有影响,主要体现在也门胡塞武装长期支持巴勒斯坦。随着以色列对加沙的重启军事行动,也门胡塞武装必然会继续声援巴勒斯坦,比如袭扰红海,甚至是攻击以色列本土。同时,也会加剧美以对胡塞的报复,刺激地区进一步向战乱方向发展。
秦天认为,这种地区相互关联性本身就让以色列非常头疼。此次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切断加沙战场和其他各条战线之间的关联。未来,以色列和美国的主要策略还是要去阻断加沙与也门两个战场之间的关联。
上图:3月17日,也门萨那,美军连日来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展开空袭行动,也门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表示不满和强烈谴责。
冲突升级可能性增大
目前,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和霸权地位,决定增派“卡尔·文森”号航母至中东,与已在红海作战的“杜鲁门”号组成双航母打击群。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胡塞武装和伊朗的强烈威慑,但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刺激地区紧张局势。然而,美国的军事行动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激起了胡塞武装更强烈的反抗,使得红海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和复杂。
中东地区的局势如今犹如一座岌岌可危的火山,随时可能再次喷发,引发更广泛、更激烈的冲突。胡塞武装已明确威胁对以色列发动 “最高级别袭击”,其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通过马西拉电视台发表声明,誓言要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进行强有力的回击。
伊朗也暗示不排除使用 “毁灭性打击” 来回应以色列的挑衅。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发声,称美国和以色列 “肯定会得到毁灭性的回应”。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副司令法达维也表示,再次开展对以军事行动是 “确定的”。不过,对于美以发起的两场军事行动,也门萨那大学政治学教授巴勒基斯认为,伊朗的目标不是直接与美国或以色列开战,而是维持“代理人”战争,以最小的成本让美以陷入长期消耗。
军事专家分析,美军双航母打击群的部署虽短期内提升了威慑力,但难以根治胡塞武装的威胁。胡塞武装凭借地理优势、低成本饱和攻击和舆论战等策略,已对美军形成了有效的牵制。此外,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当地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等。如果美国不能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中东地区将陷入 “越反越恐”的泥潭,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将不断增大。
中东局势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美以的军事冒险与地区力量的博弈,或将引发新一轮全面战争。国际社会需以更务实的态度推动对话,否则这片土地或将陷入更深的暴力循环。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赵军教授所言:“以打促谈的老路已行不通,唯有重构地区安全框架,才能打破零和博弈的困局。”记者|刘朝晖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