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江南文化”
提起江南,总会令人联想到小桥流水,杨柳人家,和煦的清风,伴着吴侬软语,小巧、精致而细腻、传神。可以说,“江南文化”上承历史精华,下启“海派文化”,可谓兼容并蓄,蔚为大观,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书气质,也不乏生活气息,革命情怀,即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时尚,既本土,又开放……令人目不暇接,赏心不已。而在丰富多姿的“江南文化”中,江苏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从金陵、淮扬到姑苏、淮上,历代文人墨客在江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江苏籍的文化名人亦灿若繁星,在艺术方面更是人文荟萃,蔚为大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全面展现丰富多彩的江苏文化特色和新时代江苏人民的精神风貌,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江苏文化周”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3日在沪举办,主要由舞台演出、艺术天空户外演出和艺术教育演出三部分组成。6部精心挑选的江苏原创作品,吸引更多长三角观众关注江苏的舞台艺术,充分且全面地为上海观众展现“江南文化”的永恒魅力与醉人情韵。
坚持原创精品
在本届“江苏文化周”展演作品中,首先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这六部作品,都是近年来江苏省原创的高水准精品剧目。
1927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实施“斩尽杀绝”政策。国民党的大开杀戒,是指望将共产党杀光。因此,雨花台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话剧《雨花台》讲述了雨花台就义的烈士们为了信仰,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辉。主创人员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对雨花台烈士陵园做了多次参观研讨后,以烈士们的事迹为创作原型,用故事的形式,生动的表演,配以大量的多媒体资料,震撼人心的音乐和音响效果把雨花台烈士的群像搬上了舞台。该剧巧妙地将“真实”与“虚构”完美融合,以烈士事迹作为创作原型的同时,打破时空限制,通过“三一律”的戏剧结构,将不同年代、不同地点、不同牺牲时间的烈士形象编织在一个拼死保护潜伏队友,送出情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集中表现了革命烈士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风骨和情怀,传递出的是烈士们的信仰、忠诚、担当、不屈不挠,从不同侧面歌颂了雨花英烈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顾衡、石璞、袁咨桐、恽代英等烈士的故事,都一一在剧中呈现。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在看过该剧后说:“话剧《雨花台》以艺术家的敏感,传递了一种青春的力量,表达了年轻人为了信仰,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惜背叛自己的阶级和家庭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这台话剧了不起,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我要向创作者致敬!”
无独有偶,舞剧《记忆深处》选择把目光投向大屠杀的亲历者们,呈现那些埋藏深处、触及灵魂的记忆。在满目疮痍地狱般的日子里,从人们守望相助、舍身忘己、坚韧勇敢中,我们能够发现大量的爱。经过大屠杀的洗炼,这些爱超越了个人情感。
著名编舞、导演佟睿睿继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创作的第一部舞剧《南京1937》之后,第二次编导南京大屠杀题材。佟睿睿说:“今天的《记忆深处》,如初意得遂,把内心多年的积攒挥洒在舞台上。呈现大屠杀全貌实非易事,惟愿聆听12年前便驻足我脑海的那些人,他们当年或此后埋藏心底的所思所想。我力图从他(她)们的日记、言述中窥视原貌,从相互间的旁证、佐印中探究本意,常常自警的是,不要随着我的心愿思其所思,想其所想。”
《记忆深处》这部舞剧不以“美”为前提,而是以“真”为前提。剧中所有的人物都真实存在过,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性。在编舞中对主要人物塑造及群体灵魂也力求最本真的表达。该剧严格以史料为基础和对照,结合纪录性和艺术性,以新的思路和手法进行创作和呈现。全剧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角度切入,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始终。救护者(以拉贝和魏特琳为代表)、幸存者(以李秀英等人为原型)、日本兵(以东史郎等人为原型)等主要人物齐头并进,典型事件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路穿插融合,最后共同指向一个真相。每个篇章都是一场对话,既是与张纯如的对话,也是与过往、与人性、与良知的对话,最终归结为善与恶的较量。
与《雨花台》呈现的革命情怀与《记忆深处》展现的历史情节不同,《复兴号》作为中国首部高铁题材话剧,取材于中国高铁,讲述了铁路世家三代人的故事:爷爷赵龙山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司机,第二代老大赵铁汉也是开车的,曾开过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三代机车,经过奋力拼搏,终于开上了高铁动车,成为先后开过四代机车的“功勋司机”,老二赵铁柱是修路的,曾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劳动模范,为建造京津高铁线路许下 “不留遗憾,不做罪人,建不朽工程” 誓言!第三代赵大钢则是造车的,是机车厂高级技师,“金牌工人”,是本剧的男主角,全剧围绕他的事业与情感纠葛展开。
该剧取材于中国高铁,通过聚焦铁路世家,祖孙三代人为中国铁路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故事,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表现了中国铁路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拼搏进取、不畏艰难、勇于实践的奋斗精神,从而表现了他们既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又具有使命担当精神。
聚焦历史文脉
无论是革命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文艺人聚焦的目光,总不忘过去,今天与未来。江苏是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地方,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而在近代,更是诞生了一大批名人,他们的经历,同样是文艺工作者所需要集中表现与演绎的“中国故事”。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在2014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2014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推出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集合全国歌剧界一线精英:唐建平作曲、冯伯铭编剧、邢时苗导演,由戴玉强、殷秀梅担任主演,该剧汇集一流的歌剧主创力量,音乐采用近现代手法创作,将正规歌剧和江苏民歌完美融合,气势恢宏,内涵深刻,舞美大气,具有史诗性气质。独唱、合唱、重唱,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的大段呈现,使用西方歌剧形式来演绎东方故事,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部经过数月打磨而成的歌剧。以隋炀帝、萧后为主角,剧情围绕大运河展开,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和隋唐的朝代更迭为主题,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线,客观还原了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历史功过。
可以说,《运之河》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全剧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为经,以隋、唐的朝代更迭为纬,编织出一部回肠荡气、催人警醒,并能够释放出正能量的历史正剧。隋炀帝为促进交通便利,从大局着眼,决定修一条从南到北的运河。然而征战年年的隋朝民众最需要的却是休养生息。炀帝不顾忠臣劝阻决定修河,繁重的劳役和紧缩的工期令民众不堪重负,最终揭竿而起。隋炀帝被叛军缢杀于江都行宫,唐高祖李渊平定叛乱,迎萧后回朝,安定社稷。天下归唐。运河之水,沟通了天下之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千多年的繁荣鼎盛。但以倾国之力修通了大运河的隋炀帝,却因不顾民生的专横暴戾,导致了朝代的倾覆。而李唐政权不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道理,承继了隋炀帝的“宏图伟业”,将大运河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最终缔造了繁荣的“大唐盛世”。
以歌剧这一西方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江苏地域元素和国际化视野,呈现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无疑这是一大创举与突破。除此之外,苏剧《国鼎魂》则是运用苏州特有的剧种,演绎了一位苏州奇女子传奇的一生。该剧讲述了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潘祖荫是清朝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府中收藏无数,其中尤以大盂鼎、大克鼎为国之重器,他对大盂鼎、大克鼎立下“谨守护持,决不示人”的家规。此后60年间,潘府历经战乱,屡遭逼迫,以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族谨守家规,严护古董。在1949年之后,潘达于代表潘氏一族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该剧呈现的时间跨度长达80多年,力求全面呈现潘达于保鼎、护鼎、再捐鼎的心路历程。《国鼎魂》由表演艺术家王芳、张唐兵、俞玖林主演,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演出。
苏剧与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苏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剧现代戏《国鼎魂》是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以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剧情,现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沉浸式舞美,韵味纯正又不乏融合创新的音乐,演绎了潘达于先生守鼎、护鼎又捐鼎的坎坷一生。描绘展示了华夏子孙对文化筑国的坚定信仰,大力颂扬“国脉文脉相牵,国运文运相连”的民族精神。全剧充分运用戏曲的假定性与灵动性,围绕主要事件,浓墨重彩地开掘深挖人物的情感与心理过程。此外,大起大落、色彩浓烈的戏剧性展开对于轻盈舒展甚至是叙事性颇强的苏剧音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国鼎魂》在保持苏剧纯正韵味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唱腔设计上,以苏剧基本曲调“太平调”为主,根据需要采用了“弦索调”、“南方调”、“流水板”等曲调以及快板等“快节奏”板式,以推进剧情与人物心理,使唱腔富有现代气息。
另一部立足历史文脉的佳作则是歌剧《二泉》。该剧是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江苏省文化厅重点投入剧目,是江苏二十多年来首部民族歌剧。歌剧《二泉》以华彦钧(瞎子阿炳)的坎坷一生为主线,表现出阿炳对音乐、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全剧共六幕,全景式地将阿炳从苦难中力求超脱、在黑暗中向往光明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节目编排之时,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小到市井人物的叫卖声、群众演员的细微动作,大到歌词台本旋律的反复推敲、精雕细琢,无不高度还原,并且帮助凸显人物的心理,烘托故事情节,该剧在舞台上最大限度地表现其张力,以不同时代空间的变换舞美结合影像的处理,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感官和融为一体的立体空间的剧场效果。
沪苏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通过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江苏文化周”的举办,充分体现了“江南文化”丰富多元而精彩绝伦的美丽与魅力,也一定会让更多观众在剧场中得到艺术欣赏的同时,亲身领略感受一番江苏文化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