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江南制造业重镇
无锡的传统制造业过时了吗?
2019年9月7日,由工信部和江苏省联合举办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开幕。这是一场盛况空前的会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亮相于此。
自2016年起,无锡已连续四年承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为何如此高规格的博览会能够落户无锡这个地级市?因为在中国物联网的版图上,无锡是当之无愧的头部城市,说是“中国物联网之都”也不为过。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2019年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上曾充满自信地宣示:“未来物联网发展看中国,看江苏,看无锡!”
拥有物联网光明前景的无锡,一直以来还是江南传统制造业重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新民周刊》注意到,无锡除了坚持已有的“产业强市”战略,还将目光投在了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科技创新的联动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无锡既要振兴制造,也要追求智造,更要以智造驱动制造,最终实现新时代的产业、城市、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焕发新生的传统制造业
2019年5月,由锦绣铝业和中信集团共同建设的无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里, 一场数字制造系统的2.0升级行动正在加紧推进:铝锭、机械臂、压铸机,每一件物品都安上一个储存数据信息的二维码,所有数据又通过物联网高速公路昼夜不息地进行着交换、比对和分析。每天,有超过1.5万只汽车轮毂从这条数字生产线上走下来,走向全球。在这里,工人只需一款手机APP,轻点手指,便能指挥30多台机器人进行压铸、机加工、喷涂等十几道工序,把一块铝锭变成一个高品质的汽车轮毂,一切“尽在掌握”。位于无锡惠山的锦绣铝业,多年来专攻汽车轮毂,如今它已是一座现代化的“手机工厂”。
从产品的生产角度看,锦绣铝业代表了无锡制造业的一大特色:专注于产品链上的某一个环节。“无锡的制造业,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这也很显功力。一旦做出名堂,就容易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锡市委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而从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锦绣铝业的转型无疑是无锡传统制造业如今的缩影。过去百年里在江南制造业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无锡,在前些年遇到了一个常见但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制造业失去生命力了吗?
以传统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无锡,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证明了这条道路在当地的可行性,但是21世纪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无锡也遇到了众多新状况。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日益明显、消费增长持续回落……这一系列问题,让无锡的经济形势一度不容乐观。相对单一的经济模式,亟待转型与升级。“重振产业雄风”,是数年前处于困顿的无锡人最迫切的想法。2015年8月,无锡市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对当时的无锡经济给出了一份“诊断报告”,报告指出:“这些年来,无锡或多或少地忽视和放松了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力度,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原有产业优势的丧失,造成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骨架在‘脆化’。”同年,无锡确立了“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
可以看出,无锡不愿亦不能放弃制造业这块招牌,而另一方面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地迅速崛起,又无法忽视。
最终,无锡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在近几年逐渐走到了一起。从时间与各自需求上来看,这对于二者的发展都有必然性。而具体到如何在传统制造业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实现有机联动,无锡市从政府到企业,都作出了自己的积极探索。
“产业唤醒”便是探索方法之一。2016年起,无锡高新区启动“产业唤醒计划”。该计划基于“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以物联网企业为“唤醒者”,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
首批与高新区“产业唤醒、智能制造”项目签约的15家企业均推出了明确的实施计划:英飞凌半导体投资3亿美元引进先进智能化设备,实现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而小天鹅股份投资1.6亿元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及精益生产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洗衣机智能工厂。
作为无锡老牌名企,1978年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就诞生在小天鹅股份。2014年,小天鹅股份找到高新区政府,希望帮他们推荐物联网洗衣机技术供应商。“一开始以为很简单,后来发现是个很庞大的系统,没有一家企业能单独解决这个问题。” 无锡市高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燕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后来,小天鹅方面又带着公司的技术需求南下深圳,总算找到解决方案,专门投建了洗衣机智能工厂。在小天鹅股份被美的集团吸收合并后,美的也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
“这些企业的内生驱动力都很强,不创新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实现工业智能化升级。”刘燕指出。
如今,消费互联网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已经再熟悉不过,而无锡在传统制造与创新智造之间的联动,则告诉世人“产业互联网”也正在路上。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需要有平台能展示、实践这些新成果。毕竟技术无论多么优秀,最终还是要走入市场。根据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红的介绍,“找到市场”是示范区在创立之初的三大任务之一。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的思维要求无锡的传统制造企业不断升级技术以提升产能。二者相互需要,这也是彼此能够相互协调、联动的内在逻辑。
“每一件工具都能按照命令,甚至按照自己的预想去完成它所担负的工作。比如,织布的梭子会自己穿梭。”这是数千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生产的憧憬。这样的美好愿景,眼下正在无锡传统纺织业完成数字化升级过程中一步步变成现实。除了专注某一中间品,无锡制造业中的高端纺织业是其另一大亮点。初创于1957年的红豆集团,是无锡传统制造业一路走来的见证者,也是当地高端纺织业的代表。如今,红豆也开始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整合传统的纺织产业。近年来,红豆打造了国内纺织服装第一云平台——“红豆——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主体是基于开源通用的IT技术构建,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技术进行融合。据红豆集团品牌部部长卓之敏向《新民周刊》介绍,该平台是一个能够支撑工业资源泛在连接,工业数据集成分析,工业应用开发创新的云平台。建成后,可带动600家供应链上的企业入驻,开发行业APP上千个,实现百亿元的营收。2018年该平台被工信部核定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唯一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在红豆的衬衫车间,该互联网平台已经投入运行。从订单生成到生产发货,整个生产环节都经过这一平台操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这一切也向世人提供了问题的答案:无锡的传统制造业,并没有在今天失去生命力。相反,在积极与创新智造的联动中,它正重新焕发活力。
走出国门的传统制造业
“国家对于江苏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好制造业,无锡尤为如此。无锡人注重实业,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 2019年10月,就在无锡市区南部尚贤河畔市民中心的办公楼里,谈及无锡盛极一时的传统制造业,无锡市委研究室与无锡市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对《新民周刊》记者说道。
近代以来无锡的兴起,颇具传奇色彩。明清时无锡尚是一个小县城,隶属于常州府。1895 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回乡创立官督商办的业勤纱厂,近代工商业自此在无锡兴起,这也被视为无锡实业的开端。随后的百余年岁月中,无锡制造业从发轫、发展、波折,再到复兴、腾飞,先后迎来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两次发展高潮。
20世纪30年代,无锡初步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民族工商业群体。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无锡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列上海、广州之后;职工数仅次于上海,成为当时不折不扣的全国区域经济中心之一。实业兴旺,带动了城市各领域的繁荣发展。“现在无锡人常常说无锡是‘小上海’,这一美誉可以追溯到那一时期。” 无锡市委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新民周刊》。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无锡由此被称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1983年,邓小平视察无锡、苏州,首次肯定了乡镇企业的市场机制和重要作用。无锡经验和“苏南模式”随之得到广泛传播。之后的时间里,无锡的乡镇企业始终领跑全国。
如今,从前些年的困境中走出的无锡制造业,不仅焕发生机,更是走出了国门。
荆棘丛生,沟壑纵横,这是东南亚国家柬埔寨常见的地形。曾经的西哈努克港,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村庄大部分被密集的树丛环绕,村民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打猎为生,全家一年差不多就是一头牛(约300美元)的收入。10年前,西港所在的默德朗乡,贫困率在60%以上。然而,这一切随着西港特区的建设而彻底改变。
2008年,由红豆集团主导建设的西港经济特区在柬埔寨当地奠基。之后,红豆集团结合自身在纺织业与木材加工的专长,配合当地政府,打造了完备的国际化工业园区。钱索廷,是西港特区内的一名柬籍员工。在进入西港的工厂之前,钱索廷的工作很不稳定,在工地做过建筑工人,随渔船出海打过渔,但更多的时候是没有活干,失业在家。来到西港特区后,每月都有稳定收入,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根据卓之敏的介绍,钱索廷只是见证特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西港特区内,还有近 3万个“钱索廷”。通过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实现了买房、买车。从“靠天吃饭”的农民,转变成了现代化的产业工人,西港特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极大提升了幸福指数。10年过去,2018年西哈努克省年人均收入3358美元,跃居柬埔寨全国前茅。2016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柬埔寨前夕,在署名文章中特别指出:“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如今,西港特区已成为“一带一路”上闪亮的“丝路明珠”,也是无锡传统制造业走出国门最鲜活的代表。
从无到有的物联网先驱
提到无锡传统制造业在新时代的升级、转型,物联网是无法绕开的话题。物联网这一概念提出于1999年,英文名是 Internet of Things(IOT),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物联网基本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
2008年,为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同年11月,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
这对于无锡而言,是天赐良机。再也没有什么产业,能比物联网更加适合此时的无锡了。从急迫性角度来讲,此时的无锡刚刚从2007年“太湖供水危机”中走出,正痛下决心要用轻量化、轻污染的高科技产业替换原有的重工业;从科研发展来讲,坐落于无锡国家软件园的“感知中国”团队研究方向也正与国家战略呼应。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这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自此,“感知中国”有了另一个名字——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极快。截至2018年,无锡物联网企业已从2009年的100家发展到超2000家。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近万件;无锡企业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700多座城市。
当《新民周刊》记者来到位于无锡市高新区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现这里的确是一块科创的热土。当年,物联网的“星星之火”最早在高新区太湖科技园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燃”。而现在,这里已聚集物联网骨干企业一千多家,形成覆盖传感设备设计和制造、数据收集和传输、智能应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全区物联网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18年产值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份额超过60%。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锡近年来在提升城市能级上作出的不懈努力。在寻找具体的产业升级路径之前,无锡深谙这一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无锡市发改委的一名工作人员深以为然:“所有产业的发展,最后都要依赖人才。”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今无锡传统制造业的振兴同样离不开人才。“过去城市的发展模式,产业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城市自身建设,最后才是人才。但现在不一样了,城市和人才排在了产业的前面。无锡同样如此,如果城市的吸引力不够,没有人才愿意来,那么没有技术支持,产业转型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是空谈。”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敬东教授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道。
为此,无锡近年来在提升城市能级上不断努力,具体举措包括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长三角绿色生态标杆区,推出吸引人才战略等等。在敬东教授看来,上述规划为无锡传统制造业与物联网之间的联动提供了城市与人的关键保障。“比金融,无锡肯定不如上海;比科技和教育,那无锡自然比不过一流高校众多的南京。如果要坚守本来制造业的优势,并且用科创来驱动,那必须有这方面的人才。”敬东说道。在人才引进方面,无锡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6月出台了《关于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其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顶尖人才团队来锡创新创业,最高可获8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之后,2018年8月,无锡又实施了“太湖人才计划”的升级版。
以往谈到“大数据”,公众联想到的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应用,而位于无锡高新区的互联网企业极课大数据,针对“大数据”如何与基础教育事业进行结合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成立于2011年的极课大数据,是一家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以人工智能为支撑、以云计算赋能的“互联网+教育”企业。“我们的产品宗旨,就是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业诊断,实现因材施教。”极课大数据副总裁张文杰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公司总部,张文杰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一台由极课设计的评阅试卷的机器。“打个比方,现在一位初中任课老师使用这台机器来扫描全班同学某次考试的试卷,便能够以‘大数据’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同学在考试中的情况。每道题的平均得分、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等等,这些过去可能需要教师手动统计的数据,现在经过我们机器扫描便一目了然。这在课后为教师的教学安排节省了大量时间。此外,我们的云端数据库能记录每一位学生用户的成绩变化,这也为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提供了便捷。”张文杰说道。虽然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互联网企业,但依赖物联网中极为重要的数据收集与统计,极课大数据实现了互联网、物联网与基础教育的完美结合。
“当年我们几位合伙人在这片园区创业时,既有世界500强分支企业坐落于此,也有像我们这样白手起家的新企业。无锡市政府一直对此大力支持,广泛吸纳各界人才,周围很快便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生态氛围。”根据张文杰回忆,极课大数据这般新颖的物联网企业在无锡市高新区落地生根,反映出这里对于新鲜事物与新人的接纳程度非常高,是高新区良好的物联网土壤让企业得以飞速成长。
从2009年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创立,到2019年9月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第四次在无锡召开,过去的10年间,无锡的物联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萌芽起步到蒸蒸日上的发展。
物联网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近年来与无锡振兴传统制造业、主打“产业强市”的诉求不谋而合。这二者不是呈割裂状态,反而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江苏前发改委主任、南京大学钱志新教授指出,无锡这几年虽然把重点放在振兴制造业上,但在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上并没有偏废,而是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势头,这意味着经济结构发生了良性变化。
制造业始终是无锡经济发展的关键,但今日的制造早已不同往昔。当传统制造企业搭上科创的翅膀,而高新技术企业又在传统制造企业迅速找到自己的市场,无锡的制造业振兴计划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曾指出,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谁拥有智能制造,谁就将拥有美好的未来。无锡传统制造业企业抓住了时代的新机遇,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姻”,无锡的传统制造业得以拥有向“数字智造”转型的可能性,并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传统制造与创新智造的联动。而这一过程,对于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其他城市,未尝不是一类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