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正文

“孕育”中国空间站

日期:2012-11-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除了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以外,我国还掌握一种抱爪式交会对接技术。

       10月23日在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开幕的“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专题展览上,9次神舟系列飞船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被一一呈现。就在同一日,俄罗斯联盟TMA-06M号飞船搭载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3名宇航员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今后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空间站会有多大关联呢?当我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完成使命时,就有外媒提出,因为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10年后,中国可能为地球人承担起国际空间站的使命。
  日前,航天专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陶建中接受《新民周刊》专访,他说:“我国掌握多种太空交会对接技术,比如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除此之外,实际上我国还掌握其他的一些交会对接技术。目前来看,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已经与美俄同步。”陶建中还透露了未来我国建立空间站的关键技术节点——正在研制中的机械臂和转位机构。
  
“我们的对接是最先进的”
  
  自去年秋天实现无人自动交会对接以来,天宫一号“空房”九个月。今年6月,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最让人担心的,还是交会对接那一瞬。虽说操控手动交会对接的刘旺,在地球上演练了无数遍,可九个月以来,天宫一号许多部件裸露在太空,也可能遭遇太空垃圾之类的撞击,承受高低温考验,特别是天宫一号的密封性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交会对接的成败。按照上海航天局局长朱芝松所言:“天宫一号对接机构在强光、空间离子、骤冷骤热等恶劣空间环境下‘裸奔’了270多天,性能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心里还是有一丝担心。”
  《新民周刊》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了解到,对于天宫一号的密封性,地面要求每秒6帕就算合格,而这次实测,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9个月,每秒只有0.9帕,密封性比预测的还要好。
  陶建中向记者透露,今年6月完美的交会对接,来自地面充分有效的实验。陶建中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确定‘三步走’策略之初,就瞄准了当时最先进、最复杂的国际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俄罗斯制造,连美国都向其购买。” 陶建中在去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太空对接故事》一书中,详解了美苏两国早期的交会对接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最终形成了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对接机构。
  “美苏早期交会对接,在太空经历了许多失败。比如苏联第一次自动交会对接、有人交会对接、三船交会对接和空间站交会对接,全部都失败。”而中国神九与天宫有人交会对接圆满成功,事实上为将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做好了技术准备。
  为了今后的合作,中国的载人飞船和天宫在交会对接的构型和尺寸上,可以与国际兼容。到2020年国际空间站可能销毁,届时,中国的空间站上天,可能对外开放。
  正如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物理科学馆馆长迈克尔·沙拉所言:“因为只有成功地完成这项难度很大的对接任务,才有机会登上月球,甚至火星,或者其他小行星。很显然,中国已经掌握了这项对接技术。他们完成了自动和手动两种对接方式。所以很明显,他们已经牢牢掌控了这项技术。我觉得这非常值得称赞!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包括欧盟都不能,它们也还是要和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一起合作。”
  
交会对接技术手段多样
  
  陶建中研究员向《新民周刊》透露:“未来,中国在交会对接上,有多种方法、途径。”
  比如,这次“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打开舱门就可以交换人、物,人像鱿鱼一样从神舟九号游到天宫一号。这就是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周边式一体同构对接机构”,有118个传感器、5个控制器、18个电机、291个齿轮、759个轴承、261个弹簧以及1万多个紧固件组成。而我国还有比这次交会对接更简单一些的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比如追赶式对接机构。这是一种中间没有通道的对接机,当实现太空交会对接后,航天员再动手将中间部分拆除,然后才能实现航天器和太空舱的互通。
  “除了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以外,我国还掌握一种抱爪式交会对接技术。”陶建中说,“抱爪式对接机构,主要用于探月工程和卫星系统,机构较小。它是为了实现‘绕、落、回’,也就是绕着月球飞行,落到月球表面,以及回到地球而设计的,主要是为了把月球上的岩石运回地球。”
  除了已掌握的各类交会对接技术,未来,电磁式和非接触式交会对接,将是发展方向。
  
空间站建设有了新主攻目标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完成后,国人通过央视观看了“神九”回归地球的现场直播,看到了航天员安全返回。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的科研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开工了。
  比如,机械臂的研制。机械臂,是空间站必需的装备。媒体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号无人驾驶货运飞船5月31日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国际空间站宇航员5月31日上午操纵机械臂,让‘龙’脱离空间站,结束它的访问行程。” 之前日本发射的货运飞船,也拥有机械臂技术。
  机械臂,可谓是未来空间站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比如机械臂可以在空间站协助航天员,实现航天员舱外工作,把东西拉来拉去,代替甚至超越人手,进行设备维护检修等。
  还有就是生命保障技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游本凤先生向记者透露,这次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带上去的食物,只吃了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带回了地球。原因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对空间站来说,仍是个小型机构。其制氧、制氢能力有限,最多只能维持20天。事实上本次航天员在太空呆了13天。
  陶建中算了一笔账,每个航天员每天消耗的干食物为500克,水2200克,呼吸需要氧气900克。也就是说,每人每天总共需要消耗3600克物质。而每人每天产生二氧化碳930克、尿1500克、水汽840克、粪便230克。也就是说,每人每天产生废物3500克。如是3名航天员,那数据就得乘以3。所以,当年苏联的礼炮号航天员,最长在太空呆了23天;美国则是28天。而生命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可以实现太空补给和垃圾回收,那么,航天员就能突破20来天的限制,在太空逗留更多时间。
  目前航天系统在研的项目,还有转位机构。飞行器与空间站对接上后,要转换方向,就得靠它。转位机构还将与目前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相辅相成,使得对接机构的功能不断延伸。未来空间站建设上,飞行器对接成功以后,还要利用对接机构上的转位机构实现舱体的转位功能,从而实现空间站的组装建设。此外,一旦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启动,这些技术也将助力火星轨道器顺利释放火星车,然后成功对接返回地球。
  诚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人王兆耀所说:“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机械臂、转位机构,都是我国未来空间站“孕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