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全科医生”
孔繁荣是妥妥的斜杠青年。
他既是科技创新的创业孵化“导师”,又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全科医生”。在看似并不“搭界”的两个领域游刃有余,并在工作之余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孔繁荣说自己“万变不离其宗”,做的都是一件事——以计算机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身为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所长,他和团队的小伙伴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一共做了两件事——
从2010年开始,作为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公共实训平台——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运维者,他们从“0”开始搭建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将技术专长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孵化、转型升级,先后孵化和培育了900多个创业团队,诞生了25家科技型独角兽企业和4家上市公司,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梦想“助推器”。
从2021年开始,他们凭借工业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奔走在全国各个工厂,以“全科医生”的姿态为制造企业把脉问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已服务超过200多家重点制造企业,为推动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上图:孔繁荣(左三)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现场。
从“草台班子”到“梦想助推器”
2010年9月,酷暑未消。对创新创业还懵懵懂懂的孔繁荣和同事张佳卿、司志亮,一同来到了当时还处于调试阶段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1号楼。他们从仓库把办公设备一件件搬到30多间工作室中,在没有空调的大楼里,搬上搬下,大汗淋漓……干完了体力活,又马不停蹄开始了“头脑风暴”。
2011年,平台正式投入运营。4500平方米的孵化空间,近4700万元的固定资产,一切都这么新鲜,一切又都这么陌生。三个人的“草台班子”深深地体会到了从“0”开始创业的艰辛。
经过最初几年的摸索,他们逐渐找到了方向,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围绕平台的创业企业建设“既独立、又统一”的智能化产品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全年无休,7×24小时的创业服务,让实训基地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创业标杆基地。众多创业者的梦想,被他们点亮。同济大学博士生创业者王群龙就是其中一位。
本科毕业后的王群龙曾在一家催化剂公司担任研发经理,从事新材料的研发。由于所学专业的特点,王群龙对分子筛制氧、膜制氧这个领域的研究颇多。分子筛制氧设备的特点是制氧浓度高但体积大,膜制氧设备体积小、轻便但是氧气浓度低。“大部分国外的大公司都是采用的分子筛制氧的。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不用膜制氧呢?”
2020年,为了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便携式制氧机的开发,王群龙卖掉了无锡的一套房子,准备了130万元用于创业。“怀揣梦想,四处奔波,我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孵化土壤。”王群龙说自己入驻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并非常有幸地遇到了孔繁荣团队,使得自己创业中遭遇的一系列困难都迎刃而解。
设计完成后在寻找厂家开模制作样机时,王群龙首先碰到了资金的难题,各地厂家报价50万—80万元不等,可能光开模他的创业资金就会被消磨殆尽。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孔繁荣团队的工程师建议他尝试3D打印技术,并且为他牵线搭桥找到合适的团队免费完成了3D打印的初代产品外壳,最终仅仅花费了2万元的开模费用。随后又为他推荐了一些适合的电子元器件提供商,绞尽脑汁帮他要到了免费的样品供测试。
最终,王群龙仅仅花了不到20万元的成本就完成了新一代智能便携式制氧机的开发,小批量产品样机应运而生,直接节省了近百万元的资金成本。他们直接用剩下的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条生产线的铺设及200台制氧机的试生产。
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携式制氧机第一代产品便顺利开发完成。整个过程比原先预估的至少缩短了3—6个月时间,节省成本50—80万元。产品投入市场后,孔繁荣又建议王群龙团队将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解决电池无法取出充电的问题,从而让维保成本一下子降低到只有同行的十分之一。短短三年时间,王群龙所在氧隆科技营收已经超过千万元。
“信息电子平台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加速孵化器,在产品研发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他科技园虽然也会提供一些场地,房租也不贵,但是那边没有配套的试制设备和工程师,也缺少研发相关的资源。”王群龙的话,道出了孔繁荣团队的最大特色。
“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的特性,才使得从我们平台毕业了一批又一批的硬科技团队,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孔繁荣说。
“全科医生”精准问诊数字化转型
基于对不同行业、众多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孔繁荣团队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全科医生”,不但能治疗“疑难杂症”,还能融会贯通,把不同行业的经验传输给企业,助力为企业量身定制,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比如,在整车制造行业,零部件的溯源非常严格,技术体系也非常成熟,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可以追溯到具体厂家和具体生产批次。因此,孔繁荣团队将这一体系推广应用至乳制品生产企业,帮助企业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食品溯源,让食品安全有迹可循。
2022年10月,孔繁荣博士带领工智所与上汽乘用车继续深度合作,围绕企业数字化战略,制定了上汽乘用车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建设目标,全面发力打造“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协同的高效敏捷闭环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孔繁荣博士组建专业团队通过近一年的深入调研评估,为上汽乘用车提出近30项数字化改善建议,形成近10万字的评估分析报告。
2023年8月25日,上汽乘用车顺利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项等级的整车制造企业。正是有了孔繁荣所带领的团队这样制造业的“全科医生”默默付出,为推进上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未来3年,上海将全面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目前,工智所已经配合上海各区开展了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的宣贯和辅导工作,累计辅导200余家企业完成自评,为近百家制造型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如今,这一模式已不局限于上海。2022年上海软件中心被列为上海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工业智能所依托基地整合的各领域专家资源,开始向长三角和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化转型经验。在汽车、电子、化工、医药、快消品、烟草等各大领域,推进工业经济由“制造”向“智造”转变。记者|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