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上海高度:触到天际那朵云

日期:2018-12-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今,黄浦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各有千秋,形成不同特色的视觉中心。随着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脚步不断加快,可以预见,上海的天际线仍将继续生长,更壮美,更和谐的天际线是可以期盼的。
作者|刘朝晖

  每一个来到上海的人,都会被这座城市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惊艳。那些凝聚着上海建设者无数骄傲的建筑顶部,以刺破苍穹的魄力,欲与天公试比高。而不断被刷新的高度,成为丈量着上海发展的标尺。

  或直冲云霄,或高低起伏的城市建筑群,构筑出上海独特的城市天际线。美国高端旅游杂志《悦游》曾公布了世界上最美的10大城市天际线,上海是唯一一个中国内地城市。站在外滩,隔江眺望陆家嘴,世上最美的天际线尽收眼底。从最初的东方明珠,到现在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相继而起,这是上海的速度,也是浦东的速度。

  昔日的上海滩讲述了浮华的旧梦,今日的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日新月异的都市面貌与天际线成为新的名片。如今,黄浦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各有千秋,形成不同特色的视觉中心。随着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脚步不断加快,可以预见,上海的天际线仍将继续生长,更壮美,更和谐的天际线是可以期盼的。


不断拓展的城市空间


  天际线,原意为天地相连的交界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平线。随着城市的发展,天际线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它从最初的自然概念集中到城市范畴,最终成为城市轮廓的代名词。在专业人士看来,天际线是对城市形象很直观的认识,是指一组建筑顶部的轮廓线和天空交接产生的剪影,是一座城市竖向的空间形态,很直观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和面貌特征。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敬东认为,城市天际线不是预先规划设计出来的,往往是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构成和影响天际线的因素,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的管理和控制、城市建筑物的风格,以及城市建设的动态演变密切相关。以外滩为例,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浦江两岸会有现在这样壮美的建筑群落,通过浦东陆家嘴的开发,以及近十来年对北外滩的建设,加上外滩原有的万国建筑群,浦江最核心的天际线形成了“金三角”的格局。

  近代历史上上海天际线有三条主要轮廓:一是外滩近代建筑群组成的滨江天际线,以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和原百老汇等建筑为天际线主要组成部分,二是跑马场即现人民广场周围的建筑群体形成的天际线,其建筑群包括跑马总会、上海国际饭店、四行储蓄会大楼、上海大世界、西侨青年会等近代建筑;三是茂名路近代建筑群,沿着茂名路延伸经衡山饭店、最终到徐家汇天主教堂结束。其中外滩的天际线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而另外两条则淹没在了时代的更迭中。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天际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浦东陆家嘴的城市开发,为上海增添了当代化的城市天际线图景。持续不断的一系列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使上海的天际线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最终形成了今天上海的特色天际线。主要包括黄浦江西岸外滩天际线、黄浦江东岸现代化上海超高层集群天际线,以及沿着人民广场向东西延展贯穿上海中心城区的连续天际线。

  敬东认为,上海的天际线展示了三条重要的城市发展的轴线,第一条就是南北向的黄浦江;第二条就是东西向,沿着延安路往东到世纪大道,两端可分别延伸到虹桥和浦东机场,这也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发展轴线,集聚了上海非常重要的城市功能;第三条是沿着苏州河,对很多老工厂等地块的改造更新。从这三条线,基本可以完整感知上海天际线的印象。

  同时,敬东认为,感知上海天际线的变化,应该把握住三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是1843年开埠以后,沿着外滩逐渐形成沿浦江西岸的天际线,万国建筑群一直到1978年基本没什么变化,因为严格控制了西侧建筑物的高度,原始风貌基本保留下来;第二个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滨江的天际线最核心的区域基本形成;第三个是2010年世博会后,对浦江两岸的世博会场馆区域进行了新一轮的建设,包括一些老的工业厂房和工业区进行有机的更新建设,这个阶段基本是以陆家嘴、浦西外滩为中心,向浦江的上下游进行延伸性建设,浦江两岸的天际线也往南北进行延伸。沿着延安路、世纪大道和苏州河两岸展开的城市建设,也基本是遵循了这三个时间节点。


不断刷新的城市高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副教授田宝江认为,城市的天际线和高层建筑之间不是一个直接的关联关系,人们眼里的天际线,还取决于观赏天际线的角度和距离。但毋庸置疑,鳞次栉比的高层和超高层楼群,构成了人们对天际线的直观印象。不断被刷新的“上海高度”,是上海天际线最重要的构成之一。

  田宝江介绍,上海天际线形成和发展有几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主要的时间分界线。有数据统计,在80年代,上海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只有100多幢,现在高层建筑已经超过3万幢,100米以上的也超过了1000幢,发展非常迅猛,从数字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改革开放40年上海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截止到1948年,上海建造的高层建筑有42幢,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建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共24层,总高度82.5米,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直到1983年被上海宾馆取代。近代上海的高层建筑从建设技术和建设量来说,都有着辉煌成就,这些高层建筑也为上海留下了关于繁华的最初印象。

  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上海拥有高层建筑135幢。建成于1973年的延安饭店、1978年建成的漕溪路九幢高层已经是那个年代的骄傲,但不得不说距离当时己经摩天楼成群的西方世界,差距是巨大的。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开始,社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整个建筑界包括高层建筑的发展都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整个80年代,上海共建成各类8层以上高层建筑812幢。这期间上海出现了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高108.65米的联谊大厦,是上海第一幢超高层。1989年建成的43层高143.6米的希尔顿大酒店,首次采用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合的结构形式。1990年的新锦江大酒店,总高152.5米,是上海第一栋全钢结构的高层,也是上海第一幢150米以上的当代意义上的超高层。1990年,波特曼设计的上海商城落成,成为建国后国外建筑师在上海的第一次高层建筑实践,这标志着上海高层建筑发展开启了对外交流的平台,而有着明显中国传统符号的上海商城在当时的上海既符合人们心中的认知习惯,又以其绝对高度和华丽的气派满足了人们对先进物质文明的想象。

  9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其中浦东新区的开发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1994年,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以467.9米的高度,成为黄浦江的新地标,同时也成为了上海对外形象的标志意象。自此,到90年代末,陆家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集中出现了一批超过150m的超高层建筑,上海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形象初具。与此同时,在人民广场,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徐家汇、虹桥经济开发区、延安高架沿线,都开始形成超高层建筑群。

  21世纪,上海高层建筑的发展向着更高的高度和组成规模方向发展。这其中,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以每年100幢左右的速度增长着。从420米的金茂大厦到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再到2014年建成的上海中心,高度爬升到632米,上海成为拥有世界第二高楼的城市。这标志着中国的高层建筑从技术上施工上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标志着上海作为经济实力雄厚的特大城市,其发展的雄心和自信。从总量上看,拥有3万多幢高层建筑的上海,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高层数量最多的城市。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到建国后的沉寂,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重新起步高速发展,每个时代的建筑师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思考着那个时代的上海,他们的努力成就了现在复杂丰富的上海,成就了上海独特的天际线。


不断充实的文化内涵


  已故建筑大师张开济认为,看一个城市,首先是看它的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的象征,它们是城市个性的浓缩,是城市繁荣的机缘。任何文化和任何时代的城市都有各自高耸而突出的地标,以颂扬其信仰、权力和特殊成就。这些地标归纳了城市形式,突出了城市意象。”美国著名建筑规划大师凯文·林奇也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组织,还要有富于诗意和意象性的外表”。

  形态完整结构清晰的城市天际线也是潜在的城市艺术形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特色所在,对城市特征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由此看出,城市天际线优美与否,直接关乎城市的形象,从更深一步的层次上说,天际线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准、城市文明程度的“衡量器”。

  然而城市天际线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相反个性突出且具有艺术性的城市总体轮廓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而正是这种由不同时期及不同风格的建筑相结合所形成的城市全景式的轮廓及其反映的城市结构,代表着城市历史遗产中重要的城市规划价值。

  在上海天际线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规划者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快速与堆砌,而是从上海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城市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

  上海天际线有什么特色和特点?不同的市民和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解读和认识。敬东认为,他个人的理解,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表达,就是现在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他觉得,这十六个字最能表现上海天际线的特点,同时也是上海天际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上海这座城市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兼容并蓄,所以在上海天际线的这些建筑群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建筑存在,非常丰富,比如浦西外滩的欧陆风格、陆家嘴的现代建筑风格,在北外滩既有俄罗斯领事馆等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也有邮轮码头、白玉兰广场等现代建筑。同时在延安路、苏州河的两岸,也能感受到其他一些文化的存在,比如说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

  城市天际线的形成,也是要体现城市的品质与品格品位的。伦敦泰晤士河和巴黎塞纳河河畔,人们都能感受卓越城市的世界一流的天际线,可以感受到一种精致考究。而上海的天际线的打造,也在追求一种品质与卓越。比如1992年,上海市组织了由意大利福克萨斯事务所、英国罗杰斯事务所、日本伊东丰雄事务所、法国贝罗事务所和上海小组参加的国际咨询,提出五个浦东金融贸易中心区即陆家嘴的规划方案,经过数轮规划和调整,最终整合多家方案,选择了代表着“现代、权利和财富”的摩天楼群意象。习总书记曾说,要用绣花针的功夫来建设、规划、管理城市,从上海的天际线,人们能感受到一种精致感、秩序感和时代感。

  同时,敬东觉得,上海的城市建设中,需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智慧的态度来对待,包括天际线的打造形成,不抱残守缺,以创新、开放的思维充分展现城市智慧,让人感受城市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

  对于未来上海建筑的发展,田宝江也提出了几个建议与思考。他认为首先是要尊重规律。建筑的高度,是由城市发展的一些内在动力与原因起作用,与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功能定位、景观风貌的要求相关,另外还要考虑到文化价值与视觉价值。其次是要突出重点。城市的天际线不可能是覆盖全局的,未来的上海可以围绕几个重要的公共中心和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带展开,不同中心的等级,建筑的高度和形象上也应该有所体现,沿江沿河的不同段有不同的主题与特色,打造高度不同建筑的界面。第三是要转变观念。未来随着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上海建设已经从增量建设转向了内涵式的存量发展,接下来是追求品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讲究效率与集约,建筑应该在高度、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中取得平衡。第四是需要以人为本。建筑的高度与城市形态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建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在空间中的感受,要让生活其中的人感觉到城市的美好。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