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为什么把普强全球总部放在上海?
这是全新的一天。
2019年5月30日,中国各大主流媒体报道了这条新闻:有着170年历史、全球处方药销售额最大、市值最高的制药企业辉瑞集团,首次将成熟药物业务板块全球管理中心——辉瑞普强(Upjohn)总部设在美国本土之外,落户上海静安。
辉瑞普强是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全球业务总部,上海的“总部经济”,也因此再上台阶。
5月30日,对于辉瑞普强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瑞普强)全球总裁高天磊(Michael Goettler)来说,也是全新的一天。
站在上海市静安区博华广场47楼,高天磊办公室的窗外,是一幅最能代表上海的风景画卷——苏州河婷婷袅袅地从错落的建筑中穿过,顺着她优美的弧线,远处是更为开阔的黄浦江,浦江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闪着银色的光;近处成片的石库门街区,红色屋顶与绿地、高楼和谐地共生,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具象在和谐的画面中。
中国的第一个工作日,曾在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国际都市长期工作的高天磊发现,上海的新生活并不陌生:紧凑的工作节奏、国际化团队、全球同步的信息交换、高效的政府服务、高度竞争的市场、尊崇契约精神、便捷的公共交通、多元的文化、丰富精彩的城市生活……如果要说最大的不同,那么可能是中国经济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更具有诱惑力的市场潜能。
5月30日对于辉瑞集团来说,同样是全新的一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迈入第41年,今日中国,以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每一个全球企业无法割舍的福地。特别是在医药市场领域,14亿人口和不断提高的人均收入,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医疗健康需求最为旺盛的地方,任何医疗健康相关的国际化企业,都不可能不重视中国。辉瑞普强全球总部选择这样的时机来到中国,是市场策略的考虑,也是对辉瑞在中国长期发展信心的表现。
今年3月,高天磊到上海为总部的开业做准备,那一次上海之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了高天磊一行。会面中高天磊表示:中国医药健康市场广阔,公司对在中国发展、在上海发展充满信心,也充分受益于上海为各类企业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公司将努力为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选择中国、选择上海的跨国企业,无一不是信心满满。
辉瑞普强总部揭幕的这个上午,一批外资重要项目在上海集中签约,38个外资项目的投资总金额合约492亿元人民币。今年1月-4月,上海新认定埃森哲、迪卡侬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3家,亚太区总部7家,研发中心6家,数量均多于去年同期。截至2019年4月底,上海市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3家,亚太区总部95家,研发中心447家。
众多跨国公司将总部放在中国、搬到上海,是偶然还是必然?应该说,商业决策是最为理性和科学决策,跨国企业的重大决定,一定是通过了严密的测算和周全考量。抢占“先机”的企业,必然看到了一个国家、一个市场未来的格局和前景。
中国的吸引力和开放度,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跨国企业总部的“扎堆”,是其中之一。
到中国抢占“先机”
图说:辉瑞大连工厂。
1849年,美国一个叫做布鲁克林的地方,还不属于纽约(1898年布鲁克林正式划归纽约市)。从农场上建设起来的街区,因为少数民族聚居、治安混乱,与对岸曼哈顿的光鲜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不可否认,布鲁克林人的头脑胜过其他地方,美国不少诺奖获得者和明星,老家都在布鲁克林。
药剂师 Charles Pfizer和糖果制造商Charles Erhart是堂兄弟,两人合伙在布鲁克林创建了一家化学公司,起名为Charles Pfizer &Company(查尔斯辉瑞公司)。后来的跨国制药巨头辉瑞集团,就这样朴素地诞生了。
此后的170年,辉瑞见证和经历了世界格局的巨变,以自己出色的创新能力和独特的商业价值,成长为世界制药巨头。辉瑞的业务遍布全球,办公室和生产线早已分布在各个国家,从研发、生产到经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球合作。但是,直到2019年5月30日前,辉瑞的业务板块全球管理总部,从未离开过纽约。
辉瑞普强全球总裁高天磊这样描述辉瑞的历史:“辉瑞是一家170年前成立的公司,当时的总部在布鲁克林,辉瑞总部原本很可能一直放在纽约。去年,辉瑞集团决定将业务划分为三个主要的业务部门,普强就是其中一个业务部门。” 据介绍,辉瑞普强集中了辉瑞集团成熟药品业务,主要是非传染性疾病领域的产品,包括了心血管代谢、疼痛、精神病学和泌尿等领域。
上世纪80年代,辉瑞集团进入中国市场,1998年设立中国区总部,在上海市静安区注册经营。去年7月,辉瑞集团在美国宣布将公司分拆重组为创新药物、成熟药物、消费者健康等三大业务部门。
辉瑞将重要全球业务部门总部首次落户到美国以外,首次离开老家就选择中国,显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
高天磊说,辉瑞做出这一决定,主要的考量还是市场。
安永风险咨询团队2019年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约为1.21万亿美元,预计至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万亿美元。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2018年占全球市场40%。
中国已经在2015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国家市场,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约为137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1.37%。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市场的复合增长率约为8%,高于全球6.3%的增长水平。
辉瑞普强在中国有超过5000名员工。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在大连建立了先进的制药工厂,辉瑞普强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包括对亚洲市场的出口。2018年,辉瑞普强在全球的销售收入达到125亿美元。
辉瑞把全球市场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发达市场(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第二个是中国市场(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剩下的是发展中市场(非洲、中东、东南亚部分地区)。中国市场被单列为一个市场区域,“从这样的划分中大家就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在我们的业务营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天磊说。
中国大约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人群估计达1.14亿,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超过350万人。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疾病负担,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估计占所有死亡的89%,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为辉瑞普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不过,辉瑞看到的恐怕还不仅仅是中国市场。
高天磊提到,普强的目标是到2025年为全球2.25亿非传染性疾病新患者提供治疗。总部设立在中国,辉瑞就更靠近人口众多的亚洲、靠近更多经济正在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中国辐射全球市场,是辉瑞的战略选择。
同时,上海丰富的人才资源,也是辉瑞选择上海的原因。“上海有非常多的人才,上海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的所在地,我相信在这里我们的总部业务会得到非常好的发展。”高天磊说。
为什么是上海?
图说:2019年5月30日,辉瑞普强总部在上海博华广场正式运营的第一天。
对于跨国企业高管来说,搬家是常事。从纽约搬到伦敦,从巴黎搬到东京,从新加坡搬到汉堡……去中国,是最近二十年跨国企业高管们简历上新加入的一行。不过,要在本土以外的国家设立全球总部,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就不仅仅是“搬家”这么简单。
5月30日揭幕第一天的辉瑞普强全球总部办公室,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来自世界各国的员工,还没有来得及收拾好自己的办公桌,打开电脑就已经在处理全球事务,会议室里,讨论也已经开始。辉瑞普强的中国员工们,在各自的轨道上照常工作。
辉瑞普强全球总部为什么选择上海?为什么选择静安区?对于这个问题,高天磊在揭幕当天用“宾至如归”来描述这一份渊源。
上海正在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近年来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辉瑞普强全球总部落户上海的过程,让高天磊体验了一次上海政府部门的“店小二”精神。
由于辉瑞集团对辉瑞普强全球总部的设立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因此辉瑞普强密集地在中国多地进行考察、选址。当辉瑞普强有意将全球总部设立在中国的消息传出,静安区投资办立即到辉瑞集团中国区总部拜访,主动了解具体情况。静安区政府组成专门服务团队送上上海营商环境、人才储备、支持政策、各项配套等全面推介,全力争取这一全球总部落户静安。
针对公司设立环节,静安区政府联系到上海市场监管局,争取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支持,就公司名称核准、经营范围等给予专人辅导,协助企业厘清所需办理的具体手续,细化各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表。“通常是企业一个电子邮件过来,提出在某某时间内协助他们完成什么步骤,我们会立即协调有关方面,确保在企业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时,企业相关报批程序还没走完,我们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协调工作。”静安区投资办负责人说。
一路绿色通道,去年12月6日,辉瑞普强管理有限公司顺利取得营业执照,完成了辉瑞集团在时间进度上的苛刻要求。
“我的团队告诉我说,因为有‘一网通办’的服务,原来要花几周、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行政审批或者登记注册的工作,现在只需要用‘天’来计就可以完成了。整个过程得到了静安区政府非常多的帮助和协助,非常顺利和流畅,我对此也非常感谢。”高天磊说。
公司总部审批注册还只是第一步,辉瑞普强全球总部有50多名全球高管团队到上海工作,50人的背后是50个家庭要安家落户,从人才公寓、工作许可到子女上学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与难题,辉瑞普强都得到了静安区专业团队的帮助。
其实,今年3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与高天磊会见时,李强书记就给辉瑞吃了“定心丸”。李强书记说:“去年底,上海专门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具有全球领先的医药研发能力和多样化的健康产品,期待将更多优质项目放在上海,助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更好造福广大患者。今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欢迎辉瑞公司将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带到进博会大平台上展示。上海将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为各类企业在沪投资兴业创造更好条件。”
让投资者“宾至如归”,正是上海在改善营商环境上希望达到的效果。
“上海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我们将出台全新的总部政策,目前正在制定中。”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杨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政不仅将鼓励认定跨国公司的新总部,也将支持存量跨国公司总部的发展,突破力度较大。此外新一轮的服务业开放政策也在制定中。“我们要抓住《外商投资法》出台的机遇,提振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用事实证明,上海仍旧是投资的热土。”
共赢,是中国与跨国企业之间的默契
图说:全球销售额最大、市值最高的制药企业辉瑞集团,首次将成熟药物业务板块全球管理中心——辉瑞普强(Upjohn)总部设在美国本土之外,落户上海静安。
优质的企业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高质量的企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点中国从未动摇。
“环顾世界,有人在收缩、有人在‘造墙’,但中国持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令人钦佩。”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说。
6月20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七届圆桌峰会的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并同他们座谈。来自施耐德电气、太古集团、安塞乐米塔尔集团、辉瑞制药、戴姆勒—奔驰、联合包裹、诺基亚、凯悦集团、ABB集团、必和必拓等近20家世界500强公司负责人围绕融合发展、合作创新、“一带一路”等议题发言并提问。李克强同他们深入互动交流。
李克强表示,在座企业家代表的跨国公司,有不少较早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在华开拓了广阔市场,获得了回报,实现了互利共赢。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要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向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完善全球产业链,努力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欢迎各国企业继续扩大对华投资,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李克强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有近14亿人口,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拉动产业升级改造,需要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以更好适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这些都给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全面放开外资准入,在服务业领域也将逐步扩大开放。同时,中国企业也需要在国际合作中通过公平竞争提升整体水平,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李克强的发言,是对本·滨瀚以上评价的最好解读。
2019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行,今年下半年的第二届进博会,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进口博览局展览部总经理助理田野透露,第二届进博会共有一千多家企业首次加盟。一些去年持观望态度的五百强及龙头企业,看到第一届进博会的顺利举办,坚定了参展的决心,预定了第二届进口博览会的展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0.2个百分点,同时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0.1个百分点,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被上调今年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
“亲近”中国的,除了辉瑞这样的制药巨头,还有充满“未来感”的新能源汽车领袖特斯拉。
辉瑞普强全球总部在上海静安区揭幕的前一天,几十公里外的上海临港,特斯拉首场大型招聘会吸引了超过4200名求职者,此次招聘的岗位涉及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设施运营、物流部等六部门的25个岗位。事实上,临港特斯拉超级工程还没有完工,员工最早8月入职,但应聘者看的是未来。
特斯拉看到的,也是未来。
2019年1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临港宣布,特斯拉3号超级工厂(一期)在中国上海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建设的首座超级工厂,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时隔半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这座位于上海临港占地近1300亩的超级工厂主体建筑已经进入封顶阶段。6月11日,马斯克在美国加州召开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向股东们说,“这是我见过的建成速度最快的建筑,未来它具备年产50万甚至100万辆电动车的潜力。最新传出的消息是,马斯克在股东会上放出口风称,鉴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特斯拉可能还会在中国建造更多生产设施。
香港崇邦集团投资17.6亿美元开发运营虹口区四川北路海宁路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首家外资控股保险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投资30亿元人民币,升级巴斯夫科创中心,增强对亚太区汽车和化学新材料行业客户的服务能力;硅产业集团增资2.7626亿美元打造全球化的半导体材料集团公司;苯乙烯系列产品供应商瑞士英力士集团投资2.75亿美元……无论是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商业,还是信息产业、教育、医疗,各个领域的企业都会发现,去中国,意味着企业从“艇”变成“舰”,市场的大海更开阔了,挑战更多了,自己也越来越强大了。
开放的上海,是开放中国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国际社会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在重压之下依然实现平稳开局,内生动力强劲,经济韧性增强。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底盘稳、韧性足、实力强”。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1.3万亿元,同比增长6.4%,超过市场预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29.5%;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
选择中国,有一万个理由;拒绝中国,恐怕很难找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