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人工智能+ 文科高校的学科交融创新

日期:2019-12-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作为一所以人文学科特别是语言类学科为优势的学校,在新时代环境下,上外正在大力推动和热情鼓励人文传统与大数据和脑科学等前沿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
作者|应 琛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机器翻译越来越精准,人们还需要学习不同的语言吗?还需要外语教育吗?为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改革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如何重新设置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突出外语教育的跨学科属性?

  面对这一系列的“灵魂拷问”,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对于一个高等院校,特别是以外语为主体学科的学校而言,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人工智能推进了外语教学的升级,把人从费时低效的外语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但是外语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了”。

  无论是传统工科大学,还是文科高校,不少高校都在促进计算科学、神经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科学的紧密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也不例外。作为一所以人文学科特别是语言类学科为优势的学校,在新时代环境下,学校正在大力推动和热情鼓励人文传统与大数据和脑科学等前沿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大家都在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在姜锋看来,在建校70周年之际,上外恰恰迎来了历史赋予的一个与科学、与产业革命相结合的伟大机会。


新文科建设插上科学之翼,管理学率先做出尝试



  期末“爆肝”不如睡个好觉?女朋友生气时,不解释要直接道歉?淘宝客服叫你“亲”有助于提高销量?……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背后其实都与脑科学紧密联系。

  为了解释诸如此类“大脑与行为”之间关系,受试者们会在脑袋上涂满耦合剂,并戴上电极帽,走进位于上外松江校区二教楼的“脑与认知科学应用校重点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实验。

  2015年,脑与认知科学应用实验室在上外成立,旨在建立一整套满足于“个体行为”-“群体反应”-“主观认知”-“大脑机制”各阶段研究的仪器、工具、实验设施的研究平台。实验室以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重点研究管理学和语言学。

  事实上,该实验室成立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团队的加入。那一年,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潘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众多橄榄枝中选择了上外,带着整个团队来到了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作。

  当时,很多朋友听到这一决定都表示出了惊讶,“你是研究信息管理的教授,去上外教哪国语言呀?”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实则是社会对传统文科高校的刻板印象。当然,潘煜会毫不客气地回应:“大家一提到上外,首先会联想到的是‘教外语’,但如果提到香港中文大学,你首先联想到的会是‘教中文’的吗?”

  此处的潜台词是,人工智能是一个新的学科,目前还未建成一级学科点,很多学校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上外也属于其中之一。

  空白之地,大有可为。具体如何将人工智能与语言结合?以ALPHAGO 4:1 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为例,大家只看到了4:1的比赛结果,便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到了难以逾越的地步。而鲜为人知的是,专业的围棋手在观摩比赛后指出,ALPHAGO在比赛中一度由围棋九段的水平跌落至业余棋手的水平。

  这就意味着,机器的学习能力仍然存在缺陷。人工智能只依靠技术层面是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的。同样地,工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将离不开文科的支撑。上外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学校,研究这一看似偏工科的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确实需要运用到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去研究工科问题。”潘煜告诉《新民周刊》,“反过来,实验室的发展也会对学校文科专业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譬如采用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学生的特质如何适合不同学科的学习与不同的学习方法,将理论研究应用至教学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做到大数据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从来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知识创新工具。“语言本身既是人文,更是科学”这样的观点代表了上外超前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于是,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管理学院对招聘模式、本硕博培养方案、工资分配体系、研究生招生录取模式等也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陆续加盟,包括如佐治亚理工、北京邮电大学等;前身为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验室也被改建成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

  “软硬兼备”的上外管理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时,上外管理学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超过5篇,而2016年至2018年期间,这一数据被更新到100余篇,其中一区二区的文章达到68篇。2015年,上外工商管理学科在全国软科学排名中位于后50%,2019年11月,这一数据已进入全国前25%。

  2019年,依托两个实验室,潘煜团队牵头,成功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科学驱动的管理决策与应用创新研究专项”(按重点项目群管理)中的一项,蒋彩虹副教授参与清华大学大学团队获得另外一项中的子课题。这是上外这所文科类大学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新突破。

  不过,但凡颠覆性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记者了解到,当时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方向的讨论时,关于公关专业,学院最初希望将智慧公关作为主打方向,用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公关研究,培养人才。但公关专业的老师们认为这种改革“太过激进”,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聚焦数字公关与品牌管理”。但随着公关专业老师对新技术的不断了解、与业界同行的不断交流,仅仅过了一年,系主任便主动提出能否把方向改成更前沿、更具有技术性的“营销科学与数字公关”,还要求学院给专业配备信息、数学、算法的新教师。

  管理学科这几年的转型,是新文科、新商科构建的勇敢尝试,也是整个学院“遇事有商量”的水到渠成。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加持下,上外工商管理学科于2018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2019年成功申请到博士后流动站。据了解,这是上外第三个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也让上外一跃成为我国目前外语院校中唯一的有3个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

  据透露,上外明年还将为实验室添置磁共振设备,届时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将成为全国第一个购买磁共振、硬件设备最好的管理学院之一。


全面转型,用科学的方法贡献中国智慧


  “外国语大学”绝对不止是字面上的“教外语、学外语”,其范畴本来就应该更广泛,且更具深度。

  而管理学科的转型更像是上外全面转型的第一块“试验田”,学校更期待的是,第一步的成功能够支持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科学化”转型。

  据了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分为语言、文学、跨文化研究、翻译和区域国别研究五个方向。其中语言学研究近几年的范式转型已十分迫切,正在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向认知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结合的语料库研究进行交叉融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院长周晓林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有人说,“桌上有一个苹果,不是张三吃的,就是李四吃的”,对于这种语境,人们通常会用“排除性”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苹果是张三或李四其中一人吃的。但如果有人说,“桌上有十个苹果,不是张三吃的,就是李四吃的”,那这句话就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张三或者李四其中一人吃了全部十个苹果,而另一人没有吃;或张三和李四各吃了十个苹果中的若干个。

  为何会出现前后两个句子语意理解上的差异,周晓林解释说,这与人的大脑活动和认知神经科学密切相关,“传统语言学家对语言学的定义是,对语言本质规则的描述。但从语言学近些年的发展来说,光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语言学也是认知实践的过程”。

  当前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训诂和语音的研究,也能参与到研究人类语言发展的实际功能中去。“可以与心理学交叉、与神经科学交叉,转向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周晓林补充道。

  与此同时,上外早在前几年就已经认识到机器翻译的基础就是翻译实践和语料库研究。

  近年来,语料库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中,具体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学、舆情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医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为推进语料库在不同学科研究中的应用,2019年11月16日,国内首家语料库研究院在上外揭牌。

  成立语料库研究院这一校级实体机构,既是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强有力响应,也为学校乃至国家的语料库研究和应用的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姜锋表示,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未来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上外不仅关注如何把对传统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推向卓越,同时也关注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神经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数据语言学、语言智能等,“语料库研究院的设立将有利于整合学校资源,实现跨学科资源整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据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介绍,上外语料库研究院团队由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语言智能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将建设“一带一路”多语平行语料库、国别与区域研究多语语料库、语料库建设平台、语料库检索与应用平台,以及语言智能实验室和数字人文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基于语料库的跨学科研究以及语言智能研究,推动语料库建设与应用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高端人才。

  另一方面,上外高翻学院也正在探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以口笔译为枢纽的跨学科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还涉及大脑建模、人工智能、数字化、金融艺术、传统文化等诸多学科领域,并针对专业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政府业界以及国际组织用人标准以及新兴技术影响下译员的前景展望等具体实践展开深刻分析和反思,有效促进产学研联动,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疆域。”学院院长张爱玲表示。

  而对于语言本身的深入研究,最终是为了上外能够“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这一目标服务的。

  2018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它是在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和运营的协同研究平台,是《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的重点建设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有勇告诉《新民周刊》,研究院以“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为建设理念,依托上海高校52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和30个上海市级层面高校智库,充分汇聚国内、国际优质学术资源,以推进学术管理机制、学术生产机制和学术支撑机制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高端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国际舆情研究高端平台和高端大数据中心,积极构筑“资政、咨商、启民、育人”功能融为一体的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

  目前,上外的80余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全球治理和区域国别研究为核心,构建起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应用渠道,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并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正如上外校长李岩松所说,外语特色明显的高校不应单兵突进,应围绕做强语言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和拓展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有针对性地发展交叉学科。

  一幅蓝图已经绘就——外国语言文学综合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加强基础研究(语言本体与语言应用)和前沿研究(语言智能,语言与神经科学、计算科学、心理科学等交叉研究),厚植外国语言文学根基;促进外国语言文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交叉整合,大力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促进外国语言文学与国际汉语、新闻传播等交叉融合,大力提升中国的全球话语能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