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遭遇前所未有新冠疫情严峻考验
上海没有退路
一觉醒来查“上海发布”,是最近上海居民每天的“仪式”。
3月22日早上8点不到,“上海发布”公布了前一天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3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65例。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总数来到历史最高位。
拐点尚未到来,但总体而言,上海市民对感染者人数的增加已经有一些心理准备,因为在3月18日晚上的央视节目里,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接受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时就已经预告:“随着进一步的筛查,我觉得现在的趋势还很难预判。我觉得会有一个高峰和相对持续的这样一个短时间段,这是对目前形势一个初步的判断。”
“倒春寒”中风雨大作,3月21日之前的这一周,上海不少社区在做核酸筛查,居民撑着雨伞在小区樱花树下排队做核酸的照片被网友配以“清明上‘核’图”的标题。疫情激发了网友巨大的创作欲,此前有网友给春节热映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配上了新台词:“一个上海人一辈子没被封特过是不完整的。”调侃背后是人之常情的无奈和抱怨,但也有建立在理性上的理解和幽默。
减少流动、大范围筛查核酸……这一切是上海居民在两年多的疫情中第一次碰到的情况。原因是2022年3月以来的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快速蔓延态势,这是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其他城市曾经遇到的问题,上海也遇到了。
入境人员隔离点管理疏漏、健康云无法登录、封控在家的居民买菜困难、核酸结果等待时间延长……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上海用最快的速度回应和解决,将负面的影响限制到尽量小的范围。官方的及时回应和紧急处置,平复了市民的焦虑不安,换来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就算到最吃劲的阶段,上海依旧坚持科学的防控政策,开展了区分重点区域与非重点区域、网格化筛查的措施,上海没有停摆,“倒春寒”中全城积极投入到这场守“沪”战疫中。
这几天,没被封控在家的上海居民被大家称作“闯入决赛的选手”。不少“决赛选手”用手机拍下了空荡荡的南京东路、淮海路、新天地,冷冷清清的商场、迪士尼,大门紧闭的小商铺、公园……画面有些伤感,但每个人心中都坚定地相信,春寒总是暂时的,智慧与科学的措施,总能一扫阴霾。
突如其来的多点散发
市民关注到上海初春的这一波疫情,是从普陀区一支老年舞蹈队的56岁女士确诊开始的。
3月1日上午,一些消息灵通的上海市民中间开始流传“上海出现本土新冠病例”的消息,虚虚实实的小道消息被人们议论着,气氛有些紧张。还好,当天16点,上海市第112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疾控部门掌握的情况:上海当天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病例为女性,56岁,普陀区石泉街道宁强路33号石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列为中风险地区。
发布会及时回应了猜疑,大家心里祈祷着疫情不要扩散,但第二天发布会上的消息,打破了大家的美好愿望:舞蹈队中出现了感染者,有3人为确诊病例,4人为无症状感染者。
受舞蹈队传播链的影响,普陀区按照防疫政策对密接、高风险人群等开展核酸检测,部分医院暂停服务进行闭环检测。3月1日上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公告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直到3月8日早上才结束闭环管理,全面恢复正常医疗服务。
生活在普陀区的居民蒋先生当时心里有点慌,邻居中传闻不断,有的把疫情说得很吓人,但他还是选择相信官方的通报。家里该上班的都在上班,该上学的都在上学,只是家人出门时蒋先生会多叮嘱几遍“口罩戴戴好”。
3月3日,一条新的传播链被发现:3月2日,上海市在对外省市推送的风险人员开展例行筛查时,发现5名核酸检测结果异常人员,他们均为松江区九里亭街道永辉超市沪亭北路店员工,后来传播链又有所延长。当时邬惊雷在发布会上回应说,通过大数据比对、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未发现松江传播链和普陀传播链两者之间存在关联。
当市民发现疫情不是发生在某一个区、某一个小范围时,担忧的情绪不免出现。很多上海市民开始每天关心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到底开不开,“盼它开又不想它开”——开发布会能了解疫情的进展情况,但如果天天开,则说明疫情可能在扩大。
3月6日下午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可以算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新的一条传播链被发现,而这条传播链波及的范围更大。通报显示,在对徐汇区一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和浦东机场重点岗位工作人员例行筛查检测中,新增报告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7例无症状感染者。
这里说的“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指的是位于徐汇区的华亭宾馆。华亭宾馆位于徐家汇,是上海最早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之一,在成为境外人员集中隔离酒店后,截至3月10日有16人被感染。越来越多的信息指向华亭宾馆工作人员的感染是管理疏漏造成的。
3月11日,上海发布了本轮疫情源头: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
一时间,华亭宾馆成了众矢之的。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向全市居民表明了政府对待华亭宾馆感染事件的态度:“此次隔离点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影响巨大,教训深刻。警醒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严格落实隔离点等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闭环管理。对失职人员,将依法依规严肃追责。目前上海已成立调查组,正对华亭宾馆集中隔离点开展专项调查,将会适时公布调查进展情况。”
在外防输入这一点上,两年多来上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让外防输入的难度大大增加。“城市里出现多链传播,对防控难度、防控资源的投入以及病人的收治都会有很高的要求。”邬惊雷说。
面对如此复杂的疫情,上海迅速采取了措施:3月12日起,上海市中小学调整为线上教学,幼儿园、托儿所停止幼儿入园入所;3月12日晚,上海市民被告知非必要不离沪;3月14日起,上海全部客运站暂停营运。这些举措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人员的流动性降低,放慢病毒传播的速度,并便于开展核酸筛查。
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大,是本轮上海疫情的重要特征。这一方面是好消息——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为主的情况减轻了医疗救治压力,避免了医疗挤兑的出现;另一方面也算是一个坏消息——传播链更加隐蔽,增加了发现感染者的难度。
针对本轮疫情的特征,上海拿出了一套过去两年中没有使用过的措施:扩大核酸筛查范围。
根据3月21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继3月16日-17日开展重点区域核酸筛查后,上海对全市各个街镇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对不同风险级别的街镇采取差别化处置手势,实行分区分类筛查管控。在3月18日-20日三天里,上海开展了部分重点区域的核酸筛查,同时对非重点区域的人员开展了一次核酸筛查,累计筛查3000多万人次。
3月14日凌晨,华山医院张文宏主任凌晨更新微博,题目叫“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几天后上海气温陡降,站在风雨中排队做核酸检测的市民终于理解了张文宏医生所说的“倒春寒”,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在市民的配合下,大范围的筛查取得了效果,每日上升的阳性感染者数据就是一个证明。邬惊雷在3月20日这天介绍说:“从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筛查效果来看,发现阳性感染者多,呈现点状区域性聚集,存在隐匿传播链,为我们及时阻断疫情局部暴发和社会面更大范围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的压力有什么不一样
3月10日这天傍晚,上海某高校的一位教师接到学校通知:学校立即进入封闭管理模式,原因是一名学生在校内活动后被检出新冠病毒阳性。这位老师当天没有进校,学校的要求是自行到医疗机构检测核酸并进行居家隔离,而校内老师则要接受48小时封控管理。当晚,老师们大多在办公室里凑合了一夜,一直到3天后符合防控要求,老师们才可以离开学校回家继续居家隔离。两三天时间里,女老师们被安排到学校游泳馆浴室洗澡。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第一次,所幸高校内有食堂、有商店,基本生活都可以得到保障。
也是在3月10日,繁华商业区的静安嘉里中心(南区)因疫情封控48小时,商场内700多人过起了集体生活,餐饮商铺提供爱心餐,理发店免费为大家洗头理发。
一时间,“封控”成了上海市民头上的靴子,不知道哪一天另一只就会掉下来。网上段子说“上班不知道能不能回家,回家不知道第二天能不能上班”。几天后,越来越多的小区为了排查疫情进入“封控”,“你封了吗”成了大家的问候语。
近2500万常住人口、居住密集、商业发达、国际交往频繁的上海,在此前的防疫中因为防控措施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小,被民间称为“优等生”。而3月开始突然快速增加的确诊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数,以及大范围的核酸筛查,让一些人开始怀疑“上海抗疫措施”是否还有效。
“最会沟通的专家”张文宏在3月14日凌晨发布的微博文章中也提到部分市民的所想:“在对病毒传播的迅速遏制与较大面积的管控中,平时最有特点的上海温度似乎随着抗疫的紧张度上升而有所下降。”
大家对“上海温度”心怀期待,这一点是对上海的褒奖。但也要看到,上海本身就承担着更为沉重的疫情防控压力,措施必须根据疫情的变化而变化。
上海的防控压力有多大,只要看看入境航班数据就可以知道。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海港入境口岸,2021年承接了全国近40%的入境航班。今年春节以后,上海的输入性病例大幅度增加。此轮疫情的源头之一,就是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
由于疫情挑战愈发严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控制了进出港航班总量。航班管家的数据显示,3月13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计划进出港1210架次,取消817架次,取消率达68%。
为了在特殊时期减轻压力,民航局宣布,自3月21日至5月1日期间,调整部分上海入境国际客运航班。此次调整的航班共涉及5家航空公司、22条航线,共计106班。这些航班的入境点将由上海浦东机场调至成都、大连、福州、杭州、济南、昆明、南昌、宁波、厦门、太原、长沙、重庆等12个口岸机场。
货运上,2021年浦东国际机场的入境货运航班占全国主要机场入境货运航班的比重,超过北京、广州、深圳三地的总和。上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2021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为4702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00万箱。上海洋山港、外高桥海港及机场空港承载了全国进口冷链食品总量近30%的货运。
财经媒体人秦朔撰文说:“在上述这些经济全球化的流动性指标中,上海大致占全国的三到四成。这都是实体性的指标,如果计算金融市场等数字化形态的指标,上海的有些占比更高。”
全球疫情背景下,上海还如期顺利举行了进口博览会,保障了全球客商一年一度相聚上海。
除了国际交往,上海还是全国的上海,为全国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流入患者占本省(市)收治患者比例”上海排全国第一,上海各大三甲医院的外地住院患者比例常年高达40%。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摆是被‘逼’出来的,上海没有退路。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中国人的上海,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甚至会影响国际经济的大局。像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码头如果停摆,会有多少国际货物贸易受牵连,多少货船滞留海上?如果封城,停摆一周、十天,对扫干净疫情确实有利,但从经济民生角度看,多少中小微企业、打工人、市民百姓都要停下来,各种损失之大,是我们承受不起的!”
开启长久而智慧的防疫
在严峻而复杂的疫情面前,上海迅速调整了防控措施。“原来是找出病毒感染的上、下家,点对点清除;现在是‘减少流动+扩大筛查’,一个个区域切块、划分网格,快速排摸,通过阶段性让经济生活慢下来而不是停摆,来实现疫情的社会面动态清零。这一次网格化筛查,最大好处是把病毒的隐匿传播阻断,去除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一旦隐匿传播链阻断,感染人数就会断崖式下降。”吴凡说。
事实上,“减少流动+扩大筛查”的新策略,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支持,不少市民抱怨:“我小区没有感染者,为什么还要封闭做核酸?”吴凡在新闻发布会上耐心解释了上海这样做的必要性。
她特别强调:非重点区域核酸检测,没有要求一定足不出户,只是希望大家最好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坚持“减少流动+核酸筛查”的策略,把社会面的流动性减下来,核酸筛查摸清目前的底数。“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这正是目前上海在防控阶段,针对疫情特征分层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采取不同防控措施的具体体现。”
“研判”“调整”“动态”“实事求是”是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的高频热词,上海正是在用一种务实的态度,针对本轮疫情的特征不断调整防控措施。
截至目前的数据显示,上海本轮疫情中感染者中近90%是无症状感染者,而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比例非常小。因此曾经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既然最近的疫情在内地并没有带来大量的重症患者和死亡,那么是不是可以“躺平”消极等待疫情的平息?
对于这种想法,张文宏主任在文章中回应: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上海最终选择了兼顾城市运行与迅速控制疫情的疫情控制策略。正如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所说:“我们始终坚持主动防控、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因时因势因情调整我市防控策略,努力将疫情对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降到最低,目前,我们没有‘封城’,现在也不必‘封城’。”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张文宏的这句话含义颇为丰富。今天的新冠病毒与两年前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中国采取的普遍接种疫苗的策略,又改变了人群的总体免疫水平。从管理的角度,中国积累了多样化的防疫经验。但核心没有变,中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提振干劲。
接下来疫情防控应该怎么做?张文宏认为具体的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
截至2022年3月1日,上海已有224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104.19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上海正在主动迎战这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而这一次守“沪”战疫中清晰可见的,是疫情防控部门的主动沟通和市民的理解与配合。如果管理部门、专业机构和市民都秉持科学而理性的态度,那么上海定能尽快赢得“决赛”。(记者 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