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越来越满的“菜篮子”
用来排队占位置的砖头,是很多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物资匮乏年代,大清早的菜场门口,家家户户必须派人排队,才能采购到一家人这一天餐桌上的原材料。如此的景象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如今,这样的情形不再发生,上海早已实现了副食品种类的丰富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这归功于“菜篮子工程”30多年的坚持。
面对新形势和消费者的新需求,“菜篮子工程”也有了新的课题。
“小菜”是怎么丰富起来的
上海的副食品供应曾长期处于偏紧的状态。1985年下半年,上海市领导先后到多个郊县调研,强调了“菜篮子”的重要性,提出要搞几个大的机械化养鸡场、大中小结合,注意提高规模效益,“要掌握几千万斤蛋在手里”。
1987年,上海遭遇罕见的连续异常天气:2月异常高温、3月倒春寒、4月冰雹、七八月台风暴雨。如此环境对农副产品供应的影响可想而知,市领导披挂上阵,担任“高级采购员”赴外省市采购。这加速了上海“菜篮子工程”的落地实施。
1988年8月11日,上海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区县局干部大会,宣布了《关于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上海“菜篮子工程”建设拉开序幕。
这项工程首先是在沪郊落实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和养殖业畜牧业基地,投入充足资金,保障基本副产品生产供应;更为根本的,是彻底改革旧的产销体制。
1990年代的普陀区石泉街道宁强路老菜场。
到当年年底,工作已取得充分成果。1991年,上海副食品市场全面放开,不再由政府计划指导,而是放手让市场调节。
事实胜于雄辩。1991年上海恰逢严重冻害,冬季蔬菜纷纷减产,菠菜冻死50%以上,个别严重地区甚至达100%。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蔬菜市场的高价仅仅维持了3天。随后,外地蔬菜迅速补充进上海市场,本地菜农纷纷自发冒雪补种。“无形之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城市建设规模扩大,部分菜地被转移到中远郊,市内一些菜市场被占用,蔬菜买卖开始面对“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对新形势,上海在1991年落实的“区县长负责制”中提出:郊区区长要管好“菜园子”,市区区长要管好“菜摊子”。
1995年,通过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占到上海全市蔬菜总供应量的40%左右,菜区涌现几千名蔬菜运销员队伍,采用直批、直挂、直供、直销等形式,将蔬菜直接运进市区菜场、宾馆及国有企业食堂。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日趋减少,上海市场出现“买鱼难”。上海市委市政府认为,原有的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对水产品的需求,需要在市郊建设商品鱼生产基地。
1985—1988年,上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财政支出,在郊区的低洼地、滩涂和农田的边角地开挖了15.8万亩商品鱼池塘,水产养殖技术和水产养殖品种随之步步攀升,鱼塘平均亩产达357公斤,上海市民买鱼终于不用凭鱼票了。
居民排队付牛奶费。摄影/种楠
有菜有鱼还要有奶。上海的“奶瓶子”建设甚至比“菜篮子”还早,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就相继部署在南片5个农场中建成各有1000头奶牛的牧场,在崇明建立8个牧场,为解决上海市民“吃奶难”奠定了初步基础。“菜篮子工程”提出后,“奶瓶子”被纳入其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民“吃奶难”问题已基本解决,开始由“喝到奶”向“喝好奶”迈进。当下,申城已建立牛奶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
线上线下都好买
菜市场是“菜篮子工程”的终端,更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场所。近年来,上海新建居住区或旧区改造过程中,原有菜市场服务范围相对较大,购物环境拥挤,甚至出现某些服务盲区,某些区域的菜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备,如没有停车场、部分菜场无防疫设施、管理不够规范、食品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为了让市民买菜方便、便宜、安全,上海市政府先后颁布了《上海市菜市场布局规划纲要》和《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对全市菜市场布局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都为“菜篮子工程”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依据。
近年来,上海“菜篮子工程”在注重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行业龙头兼并重组的力度,不少品牌销售额从千万元级走向亿元级。
2013年,作为沪上首个“批零同营”大型农产品市场的曹安市场将正式关闭歇业。摄影/杨建正
上海的菜市场配置,从马路菜场转入室内菜场。室内菜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种类多、包容性大、选购自如方便,仍然是主导业态。
近年来,申城又出现了各种生鲜网订到家的新零售业态,还有依托“自动售菜机”和“生鲜自助提货柜”两种形式的“社区微菜场”。
上海“菜篮子工程”在追求品牌的道路上持续发展和提升。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的“菜篮子工程”已告别了“小打小闹”,连锁超市、大卖场业态领跑全国,成为在全国率先走上食用农产品流通渠道品牌化道路的地区。
专业菜市场管理公司经营的品牌菜市场在上海成为行业主流,比例达到50%以上,它们结合所在地区市民需求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广受好评。
2011年,青浦区春鸣农业合作社在武宁路家乐福门前设立了蔬菜零时销售点,由于临时销售点卷心菜的单价比菜场内便宜,吸引了很多市民购买。摄影/陈意俊
在搞好“大流通”的过程中,上海建起几家大型的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外地“客菜”源源不断涌入。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终于破解了超大型城市的副食品供应难题。
如今的上海“菜篮子工程”,已在保供应保质量的基础上,逐渐向品牌化、外延化扩展,是申城的一张“民生名片”。(记者 王煜)